【居家傷口照護指南】促進傷口癒合所需的營養素

2025-04-25
分享
【居家傷口照護指南】促進傷口癒合所需的營養素

台大醫院整形外科主任  鄭乃禎

傷口癒合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發炎反應、組織重建及修復等多個階段,並需要充足且均衡的營養來支持這些生理機制的運作。

當傷口發生時,身體需要更多的能量和營養素以進行再生與修復。營養素主要分為兩種:碳水化合物(醣類)、蛋白質與脂質被稱為「巨量」營養素,這些是身體能量與結構的主要來源,需求量較大,通常以公克來計算;另外一種即為「微量」營養素,如維生素和礦物質,每日需要量是以毫克、甚至微克來計算。以下介紹一些對傷口癒合十分重要的營養概念與成分。

一、熱量要充足

許多人擔心攝取碳水化合物是不是對身體不好?會不會越吃越胖?然而事實上,在傷口癒合過程中,身體的能量需求可能提高20%∼30%。碳水化合物是人體的主要熱量來源,它能提供傷口癒合所需的葡萄糖,為細胞供給能量來支持修復過程。

當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時,身體可能會轉而分解蛋白質來產生能量,這會影響肌肉的健康並延緩傷口癒合。因此,在傷口修復期間,應確保攝取足夠的熱量,特別是來自碳水化合物的熱量,避免過度限制飲食,否則可能對傷口癒合不利。

脂質中的脂肪酸除了是熱量來源之外,也是構成細胞膜的要素之一。適量脂肪酸可以強化皮膚表面的保護能力,增加皮膚彈性與保濕性能,進而降低壓力性損傷的發生風險。在選擇脂肪酸時,建議優先攝取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例如深海魚和亞麻籽油。Omega-3 脂肪酸具有抗發炎作用,有助於降低慢性傷口的發炎反應,促進傷口癒合。相比之下,過量攝取另一種Omega-6 不飽和脂肪酸可能會引起體內的不良反應。

二、攝取足量蛋白質:傷口修復的關鍵角色

蛋白質是構成傷口修復過程中新生組織的主要結構成分。根據美國臨床營養學會的建議,傷口癒合期的蛋白質攝取量應增加至每日每公斤體重1.25 ∼ 2 克,顯著高於一般成人的需求量。

高蛋白飲食能為傷口患者提供豐富的胺基酸,特別是精胺酸和麩醯胺酸,這些關鍵成分能促進血管生成和膠原蛋白的形成,改善組織血流和氧氣供應,進而加速癒合。蛋白質來源可以是動物性蛋白,如瘦肉、雞蛋、乳製品和魚類;或植物性蛋白,如豆類、堅果和全穀物,後者適合乳糖不耐症病人或素食者。

若病人無法透過日常飲食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選擇科學調配的營養補充品可能比傳統飲食更具效率。此時會建議補充醫療級的高蛋白配方,如蛋白質飲品或高蛋白粉,以確保滿足營養需求。

三、微量元素很重要

傷口癒合需要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參與,以下是幾種關鍵元素:

● 維生素A:能加速上皮細胞增殖與再生,增進皮膚與黏膜的健康,同時增強免疫力。

● 維生素B群:參與能量代謝,提高細胞對營養素的利用效率,進一步加速癒合進程。

● 維生素C:支持膠原蛋白合成,促進免疫功能並減少感染風險。建議成人每日攝取100 毫克,對於有傷口的病人,可適量增加至200 毫克。

● 維生素D:不僅有助於骨骼健康,還能調節免疫反應,並減少慢性傷口的發炎反應。

● 鋅:作為輔酶參與了許多生理功能和酵素反應,並可支持細胞分裂與蛋白質合成。研究顯示,鋅缺乏可能延緩傷口癒合。

● 鐵:支持紅血球生成,確保組織獲得充足的氧氣供應。

● 銅:對於人體腸道吸收鐵質的功能扮演重要角色,也是膠原蛋白合成的必需元素。

四、不可忽略的角色:水分

水分不僅參與細胞代謝和營養運輸,還有助於排除代謝廢物,以及保持皮膚與黏膜的完整性,進而支援傷口癒合的各個階段順利進行。人體需要足夠的水分來維持組織代謝和促進營養運輸至傷口部位,若脫水則可能導致皮膚彈性降低,阻礙傷口修復。

建議成人每日飲水量應達到體重( 公斤)×30 毫升。例如體重60 公斤的人應飲水約1800 毫升。實際上,除飲用水外,我們也可以從飲食中獲得大約1000 毫升水分。例如水果中含水量約為80 ∼90%,蔬菜的含水量則更高,多數超過90%;肉類雖然水分較蔬果少,但也介於65 ∼75%之間。此外,醣類、蛋白質和脂肪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約350 毫升的水分,因此,額外攝取1000 毫升的水或其他液體,如湯或飲料,即可基本滿足每日水分平衡的需求。

傷口修復期間,因發炎和組織修復過程會增加水分流失,醫療專家建議病人應特別注意水分的攝取,尤其是經常出現脫水或水分不平衡的高危險群,例如老年人或罹患慢性疾病的患者。適時補充充足的水分,不僅能提升身體對感染的抵抗力,還能顯著改善傷口癒合的速度和效果。

然而,對於腎功能不全或其他慢性疾病患者,攝取水分時需特別謹慎,因為過量飲水可能導致水腫、高血壓或加重心臟負擔,因此必須依醫囑調整水分攝取量。

特殊胺基酸的角色

1. 精胺酸( Arginine )

精胺酸是健康人體中一種非必需胺基酸,通常能由身體自行合成以滿足日常需求,但在面臨傷口修復時,其需求會顯著增加。精胺酸能透過多種途徑促進傷口癒合,包括增強淋巴球的增殖能力及巨噬細胞的殺菌效能;同時參與膠原蛋白前驅物的合成,進而強化傷口組織結構和促進血管新生。

此外,精胺酸也能調節血液中胰島素濃度,抑制肌肉蛋白分解,從而幫助維持正氮平衡,有益於傷口癒合。臨床試驗指出,補充精胺酸能顯著提升重症病人的免疫功能,並促進傷口癒合。

2.麩醯胺酸( Glutamine )

麩醯胺酸是體內含量最豐富的胺基酸,主要負責運輸氮元素到各個組織和器官。在代謝壓力增加的情況下,例如傷口修復或重症疾病,腸道細胞、免疫細胞及腎臟對麩醯胺酸的需求會超過體內的合成能力,導致血液中麩醯胺酸的濃度下降。

麩醯胺酸是淋巴細胞及巨噬細胞增殖的關鍵營養素,當其含量不足時,可能導致免疫功能受損,進而增加感染風險。研究也指出,補充麩醯胺酸不僅能增強手術後病人的免疫力,還有助於縮短恢復時間。

應特別注意營養素補充的族群

慢性傷口可能受到疾病、代謝問題或外部因素影響,而營養補充對於慢性傷口的修復扮演了關鍵角色。慢性傷口患者的營養需求通常高於一般健康狀況,尤其是在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補充方面。增加這些營養素的攝取,並結合良好的生活型態管理,可以顯著提升癒合效果。

針對不同類型的慢性傷口病人,如糖尿病足潰瘍患者,個人化的營養策略尤為重要。在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與營養師的協助,能為患者提供全面的支持,最終改善病人的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

在台灣,接受類固醇治療或不當使用類固醇藥物,造成病人傷口難以癒合是一個常見問題。雖然類固醇能抑制發炎反應,但也會降低傷口癒合所需的膠原蛋白生成與纖維母細胞的移動能力,同時削弱身體的抗感染能力。在接受類固醇治療的病人中,適當補充維生素A可減少類固醇對膠原蛋白生成的負面影響,並促進傷口組織修復。

此外,化學治療等抗癌藥物可能抑制細胞增生和膠原蛋白的生成,進而延緩傷口癒合。因此,接受這類治療的病人應在營養師的指導下調整飲食,確保獲得足夠的蛋白質和必需的微量元素,從而支持傷口的修復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