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責護理到住院整合照護
2023-12-25

蓮花基金會特約記者吳立萍

家人生病住院,家屬必須入院陪伴照顧,這是台灣醫療院所行之有年的「陪病制度」,衍生出許多問題,也存在不少風險。反觀歐美國家及其殖民地,皆由醫院負責病人住院時的醫療及生活照護,施行「全責護理」(Total nursing care)制度。

病人入院治療,照顧工作是護理的專業,不是家屬的責任!

考量少子化與高齡化社會到來,衛福部推動「住院整合照護」,將護理照護、生活照顧,專業分工。實施與歐美先進國家一樣的全責護理制度,希望改善醫院的嘈雜環境,提升醫療護理品質,減少病人家屬的負擔。是台灣的護理照護品質與先進國家並駕齊驅。

一位年輕醫師向周照芳吐露內心焦慮:「家中九十幾歲的阿嬤住院,陪伴在病床邊照顧的是七十幾歲的老母親,這是應該有的護理制度嗎?他很想幫忙照顧阿嬤,讓媽媽不要這麼辛苦,但他不是受過訓練的護理人員,照護工作也手忙腳亂,問東問西,不知如何是好,感到萬分苦惱…」。

「有太多太多家屬向我哭訴,這只是其中之一。」周照芳是前台大醫院護理部主任、台大護理系兼任副教授、恩主公醫院副院長,看到國內醫院的「陪病文化」,她相當無奈。

住院了,誰來照顧?

曾有過住院或陪病經驗的人應該都經歷過,醫院將病人的飲食、清潔等各項生活照顧,全交付在家屬身上,護理師則負責發藥、打針、記錄等工作。因此,病人住院時,至少會有一位家屬在病房裡陪伴照顧。由於年輕人必須上班,照顧的責任通常落在年長者身上,造成「老老照顧」的現象。照顧者容易身心疲累,導致生病或不慎受傷的情況也時有所聞。

如果聘請照顧服務員(以下簡稱「照服員」)來照顧,目前一天的費用是兩千四百元,一個月高達七萬多,對許多家庭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

曾經有一個案例,周照芳每每想起都不勝唏噓——她的孩子讀國小時,經常帶同學來家裡,這個九歲的孩子,媽媽離家,爸爸是退伍老兵又生病住院,孩子小小年紀就必須負起到醫院照顧爸爸的責任。

周照芳請孩子來家裡吃飯,還幫他處理身上的傷口。有一天,學校老師發現孩子在家中死亡,因他前一天在醫院照顧父親時,吃了不潔的食物,導致身體不適,沒有人及時帶他就醫……

破除誤解,專業再提升——周照芳

病人住院時的生活照顧,究竟是護理的專業,還是家屬的責任?

周照芳的先生陳榮基醫師年輕時到美國留學見習,印象最深刻的是,1971年他在兒童醫院神經科工作,一位媽媽向她說明孩子的病情後,便讓孩子單獨住進醫院病房治療。在醫護人員及護理佐理員[簡稱「護佐」(Nurse's aid, Nursing assistant, NA)]的照護下,孩子一週後健康出院。

後來再轉到成人神經科病房工作,他發現也是同樣的情形,病房裡沒有家屬及自聘的照服員。之後,周照芳到歐洲各國的醫院參訪,當地也都採「全責護理制度」。這個情況讓她認真思考,台灣醫療院所的護理制度是否有改善空間?

「台灣的陪病文化承襲自日據時代,除了加護病房外,病人的生活照顧全由家屬負責。」周照芳直言,這導致護理專業及醫院環境品質無法提升。

2002年台北和平醫院爆發SARS院內感染,世界衛生組織(WHO)及美國疾病管治局(CDC)當時派員來台了解情況,很驚訝發現台灣的醫院裡有這麼多非醫護人員進出,與歐美醫療院所安靜的環境有著天壤之別,不僅因為難以管理控制,影響病人接受專業照護的權益,也增加病人親友及照服員感染的風險。

在歐美等先進國家,醫療院所繼承英國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的精神。她創立了現代護理制度,住院病人在醫院中的生活起居及疾病照顧都由護理人員負責,大大提升了護理人員的專業度。因此,在歐美等國家的醫院,都訂有家屬或親友探病時間,一般病房的探視時間通常會比加護病房長,大約一至二小時,晚上也可能延長到病人睡覺才離開。過去曾受歐美國家殖民統治的新加坡、菲律賓、香港、澳門等地醫院,都是全責護理病房。

大約三十年前,日本也開始全面施行全責護理制度,但在台灣仍難以推展。「一聽到『全責』,很多護理師以為要加重他們的工作,都感到排斥。」周照芳不諱言,這是對全責護理制度的誤解。

她進一步解釋,護理師仍然負責原本的送藥、打針、記錄等工作,病人的生活照顧則交由醫院聘僱的專任護佐來負責,他們必須接受護理師的督導及交辦工作指示。「這不僅不會加重工作量,反而可以提升護理專業品質,也因為有專業人員的協助,比較不會發生家屬身心疲累導致意外或生病的風險,可減輕醫院的醫療及人力負荷。」周照芳表示,這其實是對醫院、護理師、病人及家屬多方都有利的措施。

台大醫院試辦及恩主公醫院的成功經驗

1985年,台大醫院籌建新大樓,為了擴充人力,便提早招募護理人員進行培訓。考量護理人力充足,當時擔任護理部主任的周照芳,便爭取在5C病房試辦全國第一個全責護理病房,將這些正在接受培訓的護理人力調來支援,病人家屬不必額外支付費用。當時引起各大媒體的關注和報導,民眾的反應也相當熱烈,造成一床難求的情形。試辦一年多後,新大樓落成,因人力調度至新病房,全責護理病房的試辦計畫因而中止。

直到1997年從台大醫院退休,她和先生前台大醫院副院長陳榮基,一起受邀創辦恩主公醫院,即著手大力推動全責護理。「我堅持要有好的待遇,才能要求護佐的品質。」原本計畫第一批招募九十位新進人員進行培訓,共有兩百多人應徵,最後錄取一百多位。他們穿著淺紫色制服,被稱為「紫衣天使」。直至二十多年後的今天,當初第一批受訓的紫衣天使大部分都仍留在崗位上。「他們當中有人跟我說,很感恩當年有這個工作機會,維持一家人的溫飽。」周照芳微笑說。

恩主公醫院在1997年創院,開始全院全責護理,費用完全由醫院負擔,成功推動了六年,造福所有住院病人,深獲好評。目前加入照護司推動的「住院整合照護」,家屬每日負擔一千二百元,是自聘照服員一半費用,減輕家屬不少壓力。

各方促成試辦成功

這一路走來,周照芳並不是踽踽獨行,除了先生陳榮基(蓮花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與她相互扶持之外,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和董事長郭盈蘭夫婦,當年因為孩子住院一年多需要照顧,夫妻倆心力交瘁,最後孩子雖然離世,卻深刻感受全責護理對家屬的重要性而大力參與推動。

在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的協助下,周照芳到全國各地的醫院和機構宣講,也發表許多文章推動全責護理;衛生福利部(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照護司)也推動試辦計畫,至今獲得九十三家醫院響應,每一家都招聘護佐,並開放二十床左右的全責護理病房,每天收費八百元左右,獲得很多病人的支持與感謝,不少病人排隊等候全責護理病床。

2018年6月1日,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及周照芳向行政院公共政策平台提案「推動全責護理大家一起來」,獲得熱烈回響,尤其6月29日在Yahoo奇摩協助下,兩天後(7月1日凌晨)(提案一個月內)獲得超過五千票的附議而成案。(向此公共政策平台提案,需在兩個月內,獲得五千票的附議,才能成案。)照護司在7月12日迅速回應,邀請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僧伽醫護基金會及蓮花基金會推出代表到衛福部開會討論如何繼續推動。

此外,桃李滿天下的周照芳,有許多學生深受其薰陶,也在護理界持續發揮影響力,為推動全責護理努力不懈。

從制度面推動——蔡淑鳳

一位阿公生病了,需長期住院,但兒子夫妻都是上班族,無法請太多天假。他們透過護理站給的仲介電話聯絡後,來了一名照服員。照服員走進病房,不是先詢問被照顧者的情況,而是了解是否有床位可以供自己休息……最後,照服員主動向護理站提出不接受他們的聘僱。

「照服員的工作很血汗,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醫院照顧病人,從一家醫院換到另一家醫院,幾天都回不了家,幾乎沒有家庭生活,爭取自己的權益是必要的;但家屬關心生病的家人,也是人之常情。」照護司司長蔡淑鳳表示,目前國內住院有照服員(看護)需求,醫院只提供聯絡電話,對照服員及病人雙方都容易衍生許多問題。

由醫院來統籌照服員的訓練及管理會不會更好?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院方認為窒礙難行之處是經費和人力,「我們必須從制度面來想辦法!」蔡淑鳳說。

從制度推動才能長遠

「為避免引發混淆,目前衛福部將『全責護理』一詞改稱為『住院整合照護』。」蔡淑鳳是周照芳的學生,她解釋,全責護理英文的說法是「Skill-Mixed」,意思是「住院照護人力最適組合」,民眾因疾病住院期間伴隨的必要醫療照護需求,屬於醫院住院提供的必要項目,採病患部分負擔機制,由醫院聘僱照護輔助人力(護佐),納入病房團隊,以照護工作分級分工方式,滿足住院醫療照護需求。

「2002年爆發SARS疫情,突顯了這個存在已久的問題。」她表示,疫情之後衛生署(現衛福部)透過公務預算推動全責照護制度,並由九家醫院試辦;此時,台北市政府也編列預算,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中興、和平、忠孝、陽明五大院區試辦「住院病人全責照顧免費看護制」計畫,護佐一對多,以弱勢族群及缺乏陪伴且無法自理的住院病人優先協助。

衛福部於2017年繼續推動「轉型1.0住院照顧共聘可行模式」,病患家屬負擔每日八百到一千一百元的費用,共同聘僱一位照服員,輔導醫院發展「因地制宜、因院創新」之共聘模式;但受限於無財源支持,現行共九十三家醫院,五千五百八十一床小規模辦理,無法全面推動。

2018年,當周照芳與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積極倡議全責護理,並獲得民眾熱烈回響時,照護司也迅速做出回應,並由司長蔡淑鳳主持,與相關人員開會討論如何繼續推動。與會者提出具體要求,希望修法將全責護理制度及「護佐職稱」列入《護理人員法》、醫院評鑑納入全責護理、健保署提供部分給付以增加醫院參與的意願,以及將全責護理納入衛福部重點工作項目,且必須以政策推動,而非計畫推動才能長遠持續。

那次會議之後,2020年起衛福部從1.0再研發「轉型2.0住院智慧共聘可行模式」,蔡淑鳳進一步解釋,將照服員的服務內容分成許多項目,包括基本照顧、進食、盥洗等不同的照顧需求,透過手機Line平台功能,病患家屬可視需要選擇及預訂,達到「共聘」與「選擇」目的;收費方式則因不同的項目而定,並可透過智慧應用平台媒合供需雙方。她形容,這是類似Uber系統的概念,利用數位科技工具讓住院照護的服務更貼近需求,同時也讓照服員可彈性安排工作時間,兼顧工作與家庭。

該計畫共徵求新北市立土城醫院、亞東紀念醫院、恩主公醫院、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及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等五家醫院試辦,平台亦開放全國醫院民眾使用。

財務及人力試算

住院整合照護立意良善,但受到預算限制無法全面推動,醫院方面也都以經費和人力不足而持保留態度。為了解除院方的疑慮,照護司進行成本預算,以全院急性一般病床一千三百床,每日八百二十六名護佐,民眾每日分擔九百元、健保支付七百五十元來計算,院方每月仍有盈餘六十三萬兩千元。

為什麼歐、美、日等許多國家的醫院都可以實施全責護理,台灣卻這麼困難?這應該是大部分民眾都有的疑問。「這牽涉到使用者付費的概念,這些國家的住院收費都是台灣的好幾倍。」蔡淑鳳表示,健保費十年才小幅度調漲一次,趕不上醫療科技的進步速度與價格,這都是「住院整合照護納入健保的阻礙。

「先有財務支持,人力才能到位。」蔡淑鳳表示,民眾對於住院整合照護的需求很高,接下來「住院整合照護3.0模式」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就是要將住院整合照護納入健保。為了推動健保給付與部分負擔機制,照護司計算出每年約需三百億健保給付需求,好消息是,目前也已通過在2022年納入健保「醫院醫療給付費用總額」,然而爭取到的金額卻只有三億。

「雖然差距很大,但畢竟已經在健保給付項目占了位置,其實是一個好的開始。」蔡淑鳳正面看待現有的進展,相關方案將分三年逐步推行至全國,第一年依健保核定專款金額,徵求不同層級醫院全院實施,接下來的兩年持續擴大辦理,期待2025年完成健保全面推動的目標。此外,原本從2020年起,住院整合照護要納入醫院評鑑,將有助於擴大醫院參與推動,但因新冠疫情暫停計畫,2022年是否辦理必須再視情況而定。

蔡淑鳳也提到人力問題。根據衛福部評估,目前全國具照服員資格者有十三萬人,扣除已從事相關工作及退休或無意願投入者,尚有三萬名潛在人力資源。但不可諱言,現行的照服員以二度就業的中高齡婦女為主,因為沒有升遷管道,年輕人不願投入。目前照服員證照取得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職訓局或民間代訓機構九十小時教育訓練,另一種是勞動部辦理的國家單一級技術士技能檢定,通過後都是「照顧服務員」,此外沒有更高的級別,這個現實情況也必須解決。

「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事,不能說現在用不到,就認為事不關己。蔡淑鳳語重心長的說,「我們若能在不需要的時候多繳一點健保費,幫助有需要的人,當自己或家人有照護需求時,也才能得到支援,這就是社會共好的概念,也是攸關每一個人的切身大事,人人都應該要認真思考。」

推動「住院整合照護」3.0——胡文郁

1985年,台大護理部主任周照芳在5C病房(心臟內科)推行全責護理(Total care),胡文郁剛從台大護理學系畢業,在骨科病房上班不到一個月,就被調到5C病房。「當時感覺真好,每位護理同仁白班只照顧三至四人。」

對剛畢業的胡文郁來說,可以延續學校教導的「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落實各項舒適護理技能於臨床照護,完全沒有適應上的問題。

回應病人身心靈的照護需求

胡文郁是現任台大醫學院護理系教授、系主任,兼台大護理部主任,回憶當年第一線「全責護理」護理師經驗,沒有家屬在旁,也沒有護佐,病人的生活照護,都由護理師一手包辦。

她記得5C病房有一位臥床的心肌梗塞病人,「病人說他頭痛,請我幫他打開抽屜拿萬金油,我就順手幫他揉一揉、按摩一下……也提醒病人如果想小便,請拉鈴我馬上到,若來不及拉鈴或我尚未到,也可自行拿取尿缸,我順手將椅子移至床旁並將尿缸放在病人伸手可及之處,並圍上屏風,以確保病人的隱私……」

當胡文郁轉換照顧其他區段病人時,聽聞原先照顧的病人出現「頭痛」及「尿床」的退行性行為,至照會精神科,頓感納悶不解。

當她再度接手照顧這位病人時,問候病人近況,病人悄悄告訴她:『我是故意尿床的!因為請其他護理師幫忙擺放尿缸和擦拭萬金油都得不到回應,我乾脆就一直拉鈴、尿床,讓她們來換床單、忙不停……』可見護理師敏感覺察並適時回應病人需求的重要。

推動全責護理的迷思與瓶頸

「台灣的陪病文化來自於國人重視親情倫理及孝道,許多病人住院時都由家屬或照服員(看護)負責照料,有時家屬或照服員不斷聊天或詢問護理師問題,會打斷護理師工作,也讓原本寧靜的病房變得吵雜,不僅影響其他病人,甚至加重護理師的負擔,也為醫院帶來困擾。」胡文郁分享自己及護理同仁的經驗,此現象潛藏不少風險。

過去各醫院推動「全責護理」方式有些差異,加上缺乏適當的配套措施或輔助人力等瓶頸,如:護理師容易直覺反應增加責任與工作量;也有護理師提出照服員平常在家就幫病人進行鼻胃管餵食,為何住進醫院就不能繼續執行?

事實上,由於病人的身體狀況處於急性期才需住院,必須注意病人病情變化。如翻身或按摩時,力道的拿捏要注意病人是否有鈣離子或血小板低下,否則可能造成骨折或瘀青。萬一照服員發生失誤,即使採外包制度,因事故發生在醫院,院方也難置身事外。

目前坊間照護員薪資市場行情混亂,外聘照服員薪資收入,若以「天」計,可能甚至比畢業幾年的護理師還要高,會讓護理師心理不平衡,成為推動整合照護的瓶頸之一;管理者擔心會增加額外的「協調與人力分派」等管理工作負荷是另一個心結。所以,要全面且持續推動全責護理,政府必須先提出適當的「管理與給付制度」之配套措施。

「住院整合照護」模式之研析與推動

2020年COVID-19襲捲全球,如照妖鏡般,立刻將台灣「陪病文化」造成的影響完全現形,衛福部期望台大及榮總二家公立醫院提出「住院共聘照護」計畫,榮總決議不提。胡文郁深知「萬事起頭難,但一定要有人先開始執行,才知道推動的問題或障礙在哪裡,進而找出實證與解決方法。」於是,她著手撰寫計畫書並送出,2020年衛福部即先導入「智慧共聘平台」。

胡文郁指出,國外許多先進國家成功推動「全責護理」制度,重要關鍵之一就是由醫院培訓與管理輔助人力(如:照服員、護佐或看護等)。台灣對其稱謂分歧,由於其應受護理師授權與監督工作品質,建議稱呼為護理佐理員(簡稱護佐),比照服員來得更貼切。

 台灣目前取得照服員資格證照且在線上者約三萬名,均來自「職訓局或民間代訓機構以及勞動部」。她也提出護佐人力可能來源,「如果可以招募到尚未領有護理師執照的護理專科畢業生,從事醫院內聘的護佐工作,也可以當成是個人職涯發展的過度時期。」

當2021年5月台灣COVID-19疫情爆發後,各醫院及長照機構的「陪病家屬與照服員」在醫院與社區間流動,衍生出院內感控與照顧安全等問題,更突顯醫療量能嚴重受影響。衛福部重視此議題,遂以政策將全責護理納為重點推動工作。

胡文郁認為,有必要思考如何將照護工作,朝向「全責照護人力組合」之「分級分工」整合模式進行調整。同年九月,台大醫院接受衛福部委託執行「住院護理整合照護模式與護理輔助暨臨床護理教學人力制度」研析推動計畫,研擬「住院整合照護3.0模式」,將住院整合照護納入健保,推動「健保給付與部分負擔」機制,以及發展與定位進階護理專業角色。

她的培訓計畫構想,是依護理師提供重症、照顧難度的能力,予以分級分工,區分為多元角色,將民眾住院期間伴隨疾病醫療的所有照護需求,全交由醫院端協調謀合,安排護理師與進階臨床實務護理師,以及已納入病房團隊照護的護理佐理員,共同落實「住院照護人力最適組合(Skill-Mixed)」,有效運用醫院照護人力,讓護理師更有機會執行護理專業工作,滿足病人住院醫療照護求,又能減輕病人、家屬的負擔,預計2022年7月依據實證資料提出「住院整合照護3.0模式」,供衛福部未來推動重要政策之參考。

指標性的護理教育與認證

「台大醫院擬率先發展護理人員專業等級分工與整合,在國內具有相當指標性的意義。」胡文郁認為,雖然每家醫院需求可能有所不同,仍需透過國家級的在職教育訓練,最貼近實際需求的做法,是提供國家制定整體護理健康政策發展時,有一個正式在職教育認證課程。

胡文郁表示,護佐的責任是分擔護理工作範疇內的基本生活照護,比如翻身、餵藥、進食及清潔等,這些工作需接受專門訓練,且須由護理師監督;護佐也必須具備相當敏銳的觀察力,萬一病人有任何狀況可馬上發現並通知護理師;這些接受培訓及認證的照服員/護佐人才,將來也有機會且更有能力從事更專業的居家或社區照顧服務。

胡文郁非常贊同由醫院或國家授予具公信力機構,統籌培訓、媒合服務及管理合格照服員/護佐,並定期稽核其表現;也期望由政府制定護佐工作描述/服務內容,透過數位智慧平台來加速媒合供需雙方,由平台提供差異化之共聘模式與流程,進而發展「因地制宜/因院創新」的住院照顧模式。

台灣從全責護理到住院整合照護,從周照芳的催生到公務部門及臨床和學術界的推動,三十多年來持續耕耘,並隨著時代變化而調整計畫及措施。

面對未來少子化及高齡化的台灣社會,應善用照顧人力,減輕家屬照顧與經濟負擔,讓住院照護的服務品質提升,最終目標仍回歸「以人為本」,更貼近民眾需求的照護服務,雖然「病人、家屬、醫療機構及國家政府」的四贏局面是不容易達成的理想,但已經可以看見漸露希望的曙光。

最後,如果將英文的Total nursing care,譯成「全責護理」,覺得責任太重,改稱「住院整合照護」,又覺得咬文嚼字,是否可用「完全護理」?

(轉載蓮花基金會的生命季刊167期)

看了就難過!
2023-12-01

在臉書(FB)上閱讀到長年照顧安寧病人的台大醫院家醫科前主任(也是現在安寧病房的負責醫師)蔡兆勳醫師的文章<看了就難過>(111年1月22日發布),讓我也很難過。

蔡文記載一位「82歲長者…胰臟癌末期,多處肝臟轉移,導致阻塞性黃疸!同時併發腦中風終日臥床!門診卻開三個月連續處方!」

蔡醫師寫到「試問這樣病人能活多久?活超過三個月的機會大嗎?一開三個月連續處方,預約三個月回診!意思是未來這三個月會平安無事?還是最好不要來的態度呢?還是有事再匆匆忙忙送來急診呢?」「這樣的病人時間是不會很久的!是會有很多問題的!即使要讓病人在家,也要有充分的準備及居家醫療的支持的!看這些病人及家屬是不是很需要幫忙?是不是很弱勢而無助呢?

末期病人的照護,也就是安寧緩和醫療的照護,就是要在這個時候積極介入,照顧病人及關懷家屬。我們「要如何進行醫療人員的教育訓練呢?雖然醫學有極限,但是醫療關懷沒有極限!」我們要「一起加油囉!」

現代的安寧緩和醫療是英國桑德斯(Dame Cicely Saunders)女爵士於1967年在倫敦開辦一間醫院,叫做St. Christopher’s Hospice(聖克里斯多福Hospice),希望提供癌症末期病人,協助他們沒有痛苦、很安詳的走。

馬偕醫院於1990年將HOSPICE引進台灣,開設一個病房提供這樣的照顧,叫做安寧病房。臺大醫院跟進,在1995年開辦緩和醫療病房。2000年我國立法《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賦予末期病人,可以在臨終時選擇拒絕心肺復甦術(Do no resuscitation, DNR);2016年又立《病人自主權利法》,賦予更多病人在面臨很多醫療無法治癒,又受到疾病的痛苦折磨時,可以選擇善生善終,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將痛苦減到最低,安詳的走完人生的最後一哩路。

在安寧團隊的努力下,也引進了臨床宗教師,讓神父修女、牧師、法師,加入安寧團隊,提供貼切的靈性關懷照顧。

經過30年的努力,讓國際機構在2015年全球80國家死亡品質的評比,台灣名列第6名,亞洲第1名。2021年評核全球81個國家的安寧照顧死亡品質,台灣名列第3名,亞洲第一名。

視病猶親,醫師應該用同理心,依據病人的最佳利益,來照顧病人。當病人已經像上面這位82歲長者胰臟癌末期時,應該設想,如果病人是我的父親,我會如何照顧他。而不是開立三個月的慢性病處方簽!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能力照顧他,應該轉介給安寧團隊,接手照顧。減少他身心靈的痛苦,維護病人的尊嚴,協助他放下萬緣,安詳往生。病人的痛苦,應該視同自己的痛苦!

協助病人善終,安詳往生,是一個重要的醫療積極措施,我們大家要一起來努力。希望全國所有醫療人員,而不是只有安寧團隊,都有這樣的理念與抱負。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佛教臨床宗教師參與靈性照顧的發展
2023-12-01

佛教蓮花基金會榮譽董事長陳榮基

台灣自1990年由馬偕醫院引進安寧緩和醫療,其中「靈性照顧模式」之研究自 1998 年蓮花基金會與台大醫院合作,在陳慶餘教授與惠敏法師帶領研究發展下,專責培訓臨床佛教宗教師至今。(其中 2000~2005 年由屏東一如淨舍支持),至今已有七十多位位臨床佛教宗教師完訓認證,參與第一線末期病人靈性照護工作。

這種臨床佛教宗教師(Clinical Buddhist Chaplain, CBC)的制度,可能是佛教歷史上的創舉。日本公益財團法人全國青少年教化協議会臨床仏教研究所於2013年派出仁神法師帶領4位法師,前後到台大醫院緩和病房及蓮花基金會參訪見習,回國後在日本開始培訓課程,終於選拔出6名第一屆畢業生,於2015年4月21日在東京曹洞宗經營的Tokyo Grand Hotel舉行隆重的授證典禮。(健康世界﹝104年5月號﹞【社長的話】欣見臨床佛教宗教師參與安寧緩和醫療的制度從台灣傳到日本)隨後向國際推動。(Journal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Citation: JSci Discov (2017);1(1):jsd17005;DOI:10.24262/jsd.1.1.17005)

我在2018年詳細報導<安寧緩和醫療及臨床佛教宗教師的歷史> (〔107年5月號〕安寧緩和醫療及臨床佛教宗教師的歷史) ,蓮花基金會執行顧問陳慧慈於2021年發表<蓮花基金會培訓臨床佛教宗教師24年有感>〔110年10月號健康世界〕作了詳盡的敘述。

在宗教師(CBC)剛參與病房服務時,常碰到病人及家屬的拒絕;因為他們認為法師來了,表示病人即將往生了。到2021年,我的一位九十多歲鄰居老翁臨終前住進安寧病房,病房法師剛離開去另外一個醫院。家屬跑來找我,設法把法師請回病房,為病人說法送行。病人被帶回家,安詳往生。家屬萬分感激。

從拒絕到渴望法師的開示,經過二十多年!

周照芳推動全責護理的故事
2023-12-01

陳榮基(曾任台大醫院教授及副院長,恩主公醫院創院院長)

普遍全國全院推行全責護理(全責醫護),造福全民!

衛福部加入,健保署加入,醫院評鑑加入,百姓加入。是成功的秘訣!

九歲兒童的悲劇

三十多年前,周照芳的小兒子還是個小學三年級的學生。班上有一個同學母親離家出走,他與退伍軍人的爸爸及哥哥,一起住在台北國際學舍後面的違章建築內。由於父親慢性病纏身,經常進出醫院。哥哥就讀高中,在外縣市住校,當父親生病住院時,照顧的責任自然落在他小小的身軀上。

有一天他爸爸突然到醫院急診,照顧的重擔,自然落在這個九歲的小男孩身上。在溽熱的夏日中午,才發覺肚子餓得咕嚕叫。正好醫院附近有個小販在兜售碳烤香腸,於是他買了香腸果腹。傍晚開始腹部劇烈疼痛,接著腹瀉。雖然醫院緊急施救,但仍回天乏術,當天半夜就在急診室往生了。

這個發生在小兒子同學身上的事件,深深震撼著周照芳。難道沒有方法可以避免這樣的悲劇嗎?

歐美先進國家的「全責護理」制度

歐美等先進國家醫院對於住院病人是採「全責護理」 (Total care),也就是從病人開始住院的那一刻起,醫療及照護的責任,就交由醫院全權負責。院方會安排「護士助理(Nurses’ aid)」,台灣稱為「照顧服務員(照服員)或護理佐理員(護佐)」,照顧病人。不僅不需要家屬照顧病人,醫院還會安排社工,關懷病人及家屬。一旦發現上述小男孩的情況,社工就會介入,與護師一起照顧這個小家屬,就不會發生上述的不幸事件。

照顧病人的責任為什麽不能由醫院承擔?

相較於歐美昂貴的醫療費用,「廉價」的台灣醫療體系,自然沒有「照顧服務員」的編制。住院病人的照護責任,自然交由家屬承擔!

臺大醫院的一小步 台灣的一大步

1991臺大醫院新建病房完成前,護理部儲備護理人才,在搬遷前,利用多餘的人力,在舊醫院5西心臟內科病房,成功的試辦全責護理,提升照護品質,獲得病人及家屬的讚美。各大報爭相報導,也讓其他醫院的院長,不得不注意,為什麽台大醫院推動全責護理如此受歡迎。

1997恩主公醫院創院全院全責護理上路

為了順利推動全責護理制度,周照芳副院長特別邀請她的同學郭富美女士,回國擔任恩主公醫院的護理部主任,借重她留美多年負責訓練管理「照顧服務員」(Nurse’s aid)的經驗,為恩主公醫院踏出了「全責護理」成功的第一步。

由於這些照顧服務員穿著紫色制服,所以病人及家屬都稱呼他們為「紫衣天使」,這些紫衣天使幫忙白衣天使一起照顧病人,讓病人覺得護理服務非常周延且舒適,家屬也覺得把病人交給醫院,就可以非常放心的回去工作,等有空時再到病房探視病人或作伴。

病人不但感謝白衣天使的悉心照顧,更感激紫衣天使的協助與陪伴,也因此醫院常收到病人的感謝函。有一位從南部到台北縣(即今新北市)拜訪朋友的小姐,不慎跌倒兩小腿骨折被送進恩主公醫院,住院時只有她單獨一人,兩腿包石膏無法下床,本來還很擔心沒有家人來照顧,在她得知醫院實施「全責護理」的制度時,便很放心的住院治療,出院後她還接受電台採訪,現身說法體驗「全責護理」的滿意過程,讓她非常感動。

摘錄自<全責護理推手周照芳傳奇>一書

全國首創的全院全責護理,在恩主公醫院成功的實施了六年。(上圖)

《社長的話》傳承給《總編輯開講》
2023-12-01

《健康世界》雜誌社於1975年創辦,1976年元旦出刊(圖1),以台大醫學院為大本營,廣邀國內學有專精的醫師、護理師、藥師、營養師、心理學家等,利用工餘時間,撰文將各種醫學知識提供給社會大眾。由生化學科林國煌教授擔任董事長及社長,公共衛生學系陳拱北教授擔任名譽社長。王溢嘉醫師擔任總編輯。多年來,健康世界每月一期月刊,並不斷出版專冊書籍。

林社長在健康世界發刊詞寫到:「提供正確的醫學知識,替代不科學的觀念和傳統,再由『家庭醫師制度』的建立,以實現建設健康世界的理想,一群基礎和臨床醫學的醫師,抱著服務大眾的熱忱,走出了象牙塔和一群社會工作者合作,共同設計了這本雜誌—健康世界。」林教授也每個月發表一篇社長的話。

2005年恩師林社長以年過八十,希望交棒,本人接下社長的重任,開始撰寫健康世界社長的話。每個月都要絞盡腦汁,尋找話題。但也成了我醫療正業以外,規律的一種工作。

隨著網路出版的興起,紙本印刷的雜誌或書籍,銷路越來越減,書店及出版社也相繼關門。健康世界的訂購戶也逐漸減縮,造成經營壓力。經股東大會決定,於2013年12月出版紙本雜誌最後一期。但為了維持「提供正確的醫學知識」的初衷,商請原來代銷健康世界書籍的宏欣文化公司的周華嶽董事長繼續經營網路版的健康e世界。本人仍擔任社長,原來的主編丁淑敏女士繼續執掌編輯工作。原來的作者群繼續運作,邀請年輕輩加入,也歡迎醫界同好踴躍投稿。並不定期出版紙版專書流通。維持原來水準的醫學資訊,分享讀者。

社長的話也開始在網路上出現,我在2015年3月號【社長的話】賀《健康e世界》重生

今年一月開始邀請台大醫學院蔡甫昌教授擔任總編輯,開始撰寫[總編輯開講],深獲好評。

本人有幸追隨恩師前社長林國煌教授,堅持到作滿84歲。明年健康E世界將傳承給年輕的編輯委員及來自醫學界的作者們,繼續提供有益讀者的文章。提供值得信賴的醫學新知。[社長的話]的專欄,將走入歷史,傳承為[總編輯開講]的專欄。

期待健康E世界永續服務,在讀者們的支持下,善盡通俗醫學教育的重任,展開更寬宏的社會醫學教育。【健康世界】為社會大眾與醫療人員之間搭起溝通的橋樑,從「一枝獨秀」的大眾醫學雜誌,到面對「群雄並起」的健康醫學出版環境,堅持提供值得信賴的正確醫學知識。【健康世界】可以說是醫學界人士集體回饋社會的行動,也是醫師誓言之外的社會許諾。

期待【健康世界】的精神可以傳承,更期待社會給予支持及鞭策,讓健康e世界可以不斷壯大,永續服務。我們的社會更健康更和諧。

祈願大家持杖濟世,廣播愛心。

隨緣奉獻 未竟之志
2023-12-01

我一生以[學醫學佛,護生護死。悲智願行,隨緣奉獻。]為座右銘,勉勵自己。感恩在佛菩薩的庇祐之下,戰戰兢兢,能夠完成不少心願:在臺大醫院創辦往生助念室及維護佛堂,參與推動安寧緩和醫療善生善終的理念,能夠逐漸普及,終於在2021年讓台灣推行安寧緩和醫療,提升國人死亡品質, 在全世界81個國家中,名列第三,亞洲第一。也有幸以神經醫學服務病患並教育學生,很欣慰看到我的學生們很多成就,做到我所期待的前人種樹後人造林。

我出生於新竹,就讀新竹師範附屬小學(竹師附小)與省立新竹中學(竹中),奠定了我學習的基礎。附小高梓校長灌輸活潑快樂的小學生活及民主教育,並勉勵我們:『如果你年輕時長得不夠漂亮,你可以怪父母;但是,三十歲以後,如果你不能受人尊敬,那就要怪你自己!』竹中辛志平校長五育並重,讓我除了學業,也參加童子軍的活動,養成日行一善的理念;而六年走路上學,每天來回要走一個小時,讓我奠定了不論路途平坦或坎坷,都要步步踏實,勇往向前。念大學以後,居然落籍台北,深深以未能回到新竹家鄉回饋鄉里為憾。還好在一生在臺大醫院及恩主公醫院服務,也照顧了不少鄉親。後來更欣見大新竹成為台北以外最多台大醫院分院的區域,照顧病人的品質,媲美總院。

目前國際通用的公曆為陽曆系統,基督教即以陽曆12月25日為耶穌基督的誕生日,稱為Christmas,中文譯為耶誕節或聖誕節(CHRISTMAS DAY),在公曆上佔有一席之地,受到全球公認。

佛教源遠流長,教界多採用陰曆系統訂立佛誕日,又因各傳承之別,以致分別落在陽曆四月或五月不等。沒有一個全球公認的固定的陽曆佛誕日。馬來西亞政府曾經應佛教團體的要求,2007年於陽曆五月一日慶祝佛誕。期待佛教界也有一個陽曆佛陀日,以期如同基督教有公認的耶誕節一般,朝向設立公訂佛誕節邁進。希望有一天,全世界可以在陽曆五月一日(或其他日子) 慶祝佛誕節(佛陀日BUDDHA DAY)。此願尚未完成,是我第一個未竟之志業,期待後人能夠完成。我也在2022年3月將>此重任肯請台灣的中國佛教會全力推動。

我在2003年在自由時報,以“從「六十五朵玫瑰」談拼音之爭”呼籲教育部推廣用ABCD的教學,讓小學生一開始就學習一種鍵盤,就可學習中文及英文,快速投入學習環境,以便與世界各國的兒童平等競爭!很快與國際接軌。不必再浪費時間精力學習ㄅㄆㄇㄈ及ABCD兩種鍵盤,而且打字的速度也較慢。可惜一晃近20年,我在台灣的孫子女,還是要學ㄅㄆㄇㄈ及ABCD,浪費時間與精力!而在美國的孫子女很小就可用ABCD的鍵盤,寫中文信問候阿公阿嬤。比台灣的表弟妹學得更快。

今年我又繼續努力,懇請教育部積極推動[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教ABCD拼音學習中文/ABCD PIN1 YIN1 XUE2 XI2 ZHONG1 WEN2],期待也有人幫我完成這第二件未竟之志業!

我同修周照芳畢生從事護理志業,為提升台灣的護理品質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推動全面全責護理的制度,也在周大觀基金會、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家總)及眾多團體與普羅大眾的合力推動下,由衛生福利部的照護司及健保署合力,以住院照護整合 (或住院整合照護)(整合照護)(整合護理)的新名稱全力推動中。見證了TOTAL NURSING CARE從[全責護理]到[整合護理](或完全護理)的歷史過程,欣見照護司與健保署合力推動,造福全民。近日又看衛福部薛瑞元部長承諾加強推動全責護理,深感欣慰。

日本的佛學大師——松原泰道說:「我們每天只需盡力做好能做的事,力所不及的事,就交給蒼天吧。」

凡事盡份。成敗隨緣!

也許,老人家應該放手,不要擔心那麽多事了!人生從來就不完美,追求的也不需盡完美。

參考資料:

蓮花基金會>佛誕節國際版(中、英、日、越語).pdf (lotus.org.tw)

健康世界>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教ABCD拼音學習中文

BMW到三峽
2023-12-01

我早年推銷BMW,鼓勵大家出門多使用BUS/BIKE(公車/單車)、METRO(捷運/地鐵/火車/高鐵),WALK(走路),可以促進健康,也可環保減碳救地球!沒想到居然還有與台灣BMW董事長結同桌望(忘)年的善緣。讓蓮花基金會陳榮基董事長與BMW台灣代理公司唐慕蓮董事長攜手合作共同推動以BMW促進健康與環保!

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世界上最好的運動是走路(WALK)!! 走路(尤其是跨大步走路)有很多功效:包括增加記憶力,打開經絡,疏通脈搏,身心輕安,增強心臟功能,打通血管,增強肌肉力量,通暢血液循環,減少疾病,治癒三高,精神快樂。

一個人每天出門,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從家門到車站,在車站內還要上下走路,出了車站,還要走到目的地。至少每天會走超過十五分鐘,也就是一刻鐘。台灣國衛院溫啟邦教授等的研究,證實”春宵一刻值千金”: 只要每天運動15分鐘(每週約90分鐘的運動量)與不運動的人相比,可減少14%總死亡與10%癌症死亡、延長三年壽命。之後,每增加15分鐘的運動,又可減4%的死亡與1%癌症死亡。這個每天運動,低運動量就可以,包括走路15分鐘也有效,重點在天天有恆的動!

我退休以後,放棄了四輪轎車,開始嘗試BMW的生活方式:公車(BUS)站或捷運(Metro)站不可能都在家門口,每天以之代步,多少要走一段,捷運站內,也得上上下下走一段,到了目的地,還要走一段。整天加起來,一定超過走路15分鐘的低運動量。就可符合上述每天超過15分鐘走路運動的要求了。每天出門,坐大車,有熟人或生人作陪,有專業的司機駕車,不也是另類的享受嗎?

提倡BMW,多利用公共交通工具,除了個人可以健身延年益壽以外,更可減少能源浪費,減少機車或小汽車的排炭汙染環境,對保護地球永續經營,應該也有貢獻喔!而且如果能夠保持到老了,還能自己健康活動,延緩並減短需要他人服侍的時間,減少家人的負擔。如果能夠像英國伊莉莎白女王,在96高齡前往天堂的前一天還能行動自如,接見新任首相,該是最完美的人生了!

老人的骨頭比較多骨質疏鬆,偏偏老人肌力減退,步履不穩,加上可能視力衰退,容易跌倒。而老骨頭經不起跌,一跌就可能骨折,嚴重的髖關節骨折,就容易失能,甚至從此得靠輪椅,乃至臥床不起 ! 所以我常勸老人病友使用拐杖,畢竟三隻腳比兩隻腳穩當。我自己也開始身體力行,帶起拐杖。有一次在機場出關時,隨身行李需要經過X光檢驗,當我把手提包、外套及枴杖放入小箱內送往X光透視機前時,旁邊的工作人員,迅速遞給我一把枴杖!讓我深深驚喜與感動。

希望大家經常攜帶一把心拐杖在心中,看到需要幫助的人,隨時遞出。也可用愛心,幫助遙遠地方的人。助人助己,利人利己,也許有一天,這把枴杖會回傳給你。期待大家以BMW促進健康,改善環保,以心中的愛心拐杖,讓世界更和諧更溫暖。

個人也希望,捷運三鶯線明年(112年)可以如期完工順利通車,讓我可以經常享受從台北的捷運站,搭車到三峽捷運台北大學/恩主公醫院站,回到恩主公醫院。

良心可對天
2023-12-01

懺公賜贈持戒念佛墨寶給台大醫院佛堂

從隨意窩看到<知識不是力量,分享知識才是力量>的引句,深受感動。能將自己的知識分享出去,就是佛教裡所鼓勵的法佈施。是利他的行為。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在於能幫別人創造多少價值。利人利己,利他利己【To benefit others, to benefit oneself】。閱讀張瑞雄校長分享的<前人智慧的詩篇>只要良心可對天,早也升天,晚也升天。」

如何做到良心可對天呢?我的皈依師父懺雲法師要徒弟們:「持戒念佛。並勉勵學醫的弟子們:要有觀音菩薩的心腸——慈悲;維摩居士的口舌——智慧;彌勒菩薩的肚皮——容忍;金剛菩薩的面目——公正。」

淨土法門要求:正行:持佛名號,一心念佛;助行:止惡修善。」

感恩臺大醫院是台灣的龍頭醫院,我在台大醫院創辦的業務,就很容易傳播到其他醫院。譬如我創設往生助念室及維護佛堂,都傳到全台大小醫院。協助病人安詳往生,趨向極樂淨土。

我有幸與學佛的醫事人員協力創辦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後改名為佛教蓮花基金會)。加入安寧緩和醫療團隊,共推善生善終的教育。因為「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咒:「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揭諦‧菩提薩婆訶•」可念作:“GATE, GATE, PARA GATE,PARA SAM GATE, BODHISVAHA.”。意思是:“GO, GO, GO TO PARA(PARADISE), GO TO PARA TOGETHER, BODHISVAHA.;去,去,去彼岸(淨土樂園)一同去彼岸。菩提速證。”

迴向偈常念: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或念:「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登極樂國。」英文可念作:“Through this prayer, may all the sentient beings of the three worlds of samsara achieve perfect Buddhahood in the sacred dharmadatu abode.”

生命的價值在於能幫別人創造多少價值。佛教徒注重修行,自利利他,最後希望大家都能跳出生死輪迴,一同去佛國淨土樂園(PARA, PARADISE

淨土發願文:「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薩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

感恩有機會帶著聽診器與念珠,學醫與學佛,服務社會。人生短暫,酸甜苦辣,有苦有樂,只要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親人朋友,對得起社會國家,對得起地球與眾生,就是良心可對天了!

讓我們謹遵普賢菩薩垂訓: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利益眾生

隨時感恩為我們摺降落傘的人
2023-12-01

今周刊讀到這個故事:「有一位名叫Plumb的美國海軍少校軍官,是小鷹號航空母艦上的戰鬥機飛行員。他在越戰期間曾經出過七十五次戰鬥任務,就在第七十五次攻擊任務中被地面發射的飛彈擊中。他立即跳傘,著陸後卻被越共捉住,關在監牢中。Plumb少校在牢裡受盡了虐待。….然後Plumb少校回到美國後,有一次帶著太太開車穿越中西部,傍晚落腳於一座小鎮的旅館後,就到旁邊的一家小餐廳吃飯。剛坐下不久,就有一位陌生人走過來跟他說:你一定是Plumb少校吧?』」Plumb少校覺得不可思議,在這麼一座冷清的小鎮上,怎麼會有人認識他?

『對呀!你怎麼知道?『因為我也在小鷹號航空母艦工作。不過,我只是個在艙底下摺降落傘的小兵。』那人在臨走前說,『怎麼樣,那天你的降落傘有用吧!』Plumb少校心想當然有用,否則傘張不開,他就會直接墜地死掉了。但是回到旅館後,他怎麼也睡不著,整晚失眠。回想自己當年在航空母艦上有多神氣,穿著飛行衣,戴著太陽眼鏡,別在制服上的少校軍官標章閃閃發光。而這名小兵在燠熱的大艙底下,每天做著把降落傘打開檢查、再摺回去的單調、無聊工作,卻救了Plumb少校的一命!只要小兵馬虎一點點,哪根拉繩擺錯方向、哪個按鈕沒按緊,Plumb少校的傘就打不開了。Plumb少校想著當年他經過甲板,這名小兵穿著白汗衫,頭戴白帽子,向他敬禮,他真的可能沒多看這小兵一眼,因為他是高高在上的戰鬥機飛行員。那人只是個小兵,可是卻救了他一命!

我們一生,行住坐臥,食衣住行,都間接或直接受到很多人的幫助,我們都沒有認真感謝他們!想想看公共交通工具的駕駛及他的團隊,或者計程車司機,每天平安的送我們來回;多少人提供我們營養且安全的食物,或保暖舒適的衣服;多少餐廳或旅館給我們美食與舒適的休息場所;多少次飛機或船舶載我們遨遊天下,快樂平安的回來,我們有沒有謝謝駕駛或服務人員?我們有沒有想過多少人在工廠裡為汽車或飛機安裝每一個螺絲?我們進出醫院,多少醫護人員辛苦或冒險搶救我們,我們有感受到嗎?多少警察為維護社會的平安或交通的順暢與安全在流汗?多少的軍人,為捍衛國土在接受操練?多少人參與建設我們使用或住宿的房屋,讓它們成為堅固的抵抗風雨或地震威脅的房屋?多少人不眠不休的奉獻,提供我們舒適安全的生活或娛樂的享受?今天我們吃到的蔬果米飯,是農夫們在風雨中,辛勤工作,細細呵護,才能茁壯成長,結成果實。今天我們出門搭乘地鐵,是多少維修人員,摸黑工作,確保地鐵安全行駛。現在我們所住的房子,是靠多少建築工人,冒著生命的危險,一個磚頭一個磚頭,堆砌而成的。這些人雖然我們不認識,但是就是他們默默為我們摺傘的。

有誰會想到那些天天辛苦為我們摺降落傘的小兵?請隨時記得感恩,遞出你的微笑或謝辭,或者默默的為他們祈禱祝福吧!心存感恩的人,過得更快樂。

一粒飯,一葉菜,都是很多人辛苦為我們生產來的,不論在家或在餐廳,你能否珍惜食物,不要浪費食物,不要讓得來不易的食物,成為垃圾?

義大利有一位93歲的老人因為新冠肺炎住院,在他的病情稍有好轉之後,他被告知需要付清呼吸器的醫療費用。這時看著帳單的老人嚎啕大哭了:他說:『我已經呼吸上天賜給我的空氣93年了,卻沒付過一分錢!』你有沒有時時記得感謝上天?或者感謝地球,愛護地球?

 學會感恩會帶來很多「好處」喔!感恩會帶給你身心健康,快樂人生。

你有沒有預備好隨時為他人摺降落傘呢?

常隨佛學恆順眾生
2023-12-01

我與佛結緣開始於兒時初一十五跟隨慈母禮拜新竹市內大小廟宇,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每次參拜竹蓮寺,在觀音菩薩聖像前,母親總是在身後扶著我的雙掌向上合十,禱祝:「佛祖啊,請保佑阿基,頭殼定(硬),好好讀冊(念書),乖乖做人。」周末假日常隨三哥榮淦遊歷郊區寺廟,如法王寺、靈隱寺等。沒想到完成學業時,結識我的同修周照芳,她也出生佛教世家,在進入幼兒園前就常隨祖母周黃申妹聆聽第一位以台語弘法的斌宗法師講經;而且在小學時在周家家廟證善堂聆聽印順導師講經。

我進入台灣大學醫學院當學生時,加入周宣德居士開啟的台大晨曦社及慧炬機構,從此更有機會接受大德居士及法師們的教誨。

我出生時,由不識字的祖父陳楓去報戶口,我家兄姐名字第一字都是「榮」,祖父經常檢經常撿拾樹枝回家當柴火,他就幫我報名「榮枝」,說是一枝兩枝的戶政人員認為不夠雅,就改為「榮基」。(枝與基,台語同音。)沒想到在臺大醫院服務時,有位基督徒的同事,邀請我參加教會禮拜,他說:「你的名字叫『榮耀基督』啊!」

我的簡單學歷抱括:新竹師範附屬小學(1945-1951)、新竹中學(1951-1957)、台灣大學醫學院(1957-1964);世界衛生組織的復健醫學訓練在中東黎巴嫩(WHO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urse at Beirut, Lebanon及(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1969-1970);神經醫學加強進修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Neurolog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1971-1973)。

重要經歷:台大醫學院神經科/生理學科雙聘教授,台大醫學院/台大醫院神經科主任,台大醫院副院長;恩主公醫院創院院長。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創會理事長,台灣腦中風學會名譽理事長,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佛教蓮花基金會創會董事長,中華慧炬佛學會理事長,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監事、監事長,台灣新老人會理事長。

現職:佛教蓮花基金會榮譽董事長,佛教慧炬機構董事長,恩主公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神經科及生理科兼任教授,健康世界雜誌社社長,法鼓山人文教育基金會顧問,台灣醫學史學會榮譽理事長。

我親近的見石法師說:「生命是一個學習的階段,死亡是這個學習階段的畢業典禮,也是另一個學習階段的開始。」

在基督教文明裡“HOSPICE”這個字代表一間為朝聖者、旅人、陌生人、僧侶、貧苦及生病的人、盲人、老人、殘障的人,提供休憩與娛樂(救援與安慰)的房舍。1967年英國的西西里.桑德斯女爵士(Dame Cicely Saunders),在倫敦創辦St. Christophers‘s Hospice(London,UK)。1990年基督教的馬偕醫院引進於台北淡水竹圍分院(Mackay Memorial Hospital),命名為「安寧病房」。

1994年我隨基督教的(馬偕)安寧照顧基金會參訪日本安寧機構,1995年開辦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讓我追隨基督教前輩,參與安寧緩和醫療的領域,並且有機會從事『榮耀基督』的任務。

緩和醫學是當病人的疾病對治癒性的醫療不再有反應時,對此類病人的積極性的全人照顧(Holistic care)(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控制疼痛及其他症狀以及心理、社會及靈性等問題的療癒是最重要的。這是身心靈的整體照顧。緩和醫療的目標是使病人及其家屬獲得最好的生活品質。因此現在就將這個人性化的醫療統稱為安寧緩和療護(Hospice palliative care, HPC).

安寧團隊裡的許禮安醫師引述淨土發願文:「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他引述說:一個人到了癌症或重症的末期,就像若臨命終;此時醫師告知病情,宣示可能再活幾個月,就像自知時至了;在安寧緩和照護下,痛苦等症狀受到控制,就像身無病苦;精神上獲得支持,讓病人心不貪戀;靈性照顧,讓病人意不顛倒;最後加上宗教師的引導,獲得宗教平和,期盼如入禪定,隨佛往生!

佛教認為生活就是修行,生病也是修行,宗教的介入,可以使臨終病人走得更安詳,更寧適。宗教師是傾聽者,陪伴者,是病人和家屬信仰的請益對象,病人及家屬提升靈性的引導者,也是喪葬問題的諮詢者,家屬悲傷的撫慰與輔導者,更是安寧療護團隊的支持者。

蓮花基金會自1998年在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開始培訓法師,提供各醫院安寧病房需要的宗教師(法師)人才,讓法師們可以醫療弘法,成為安寧療護團隊重要的一員。

我曾經在一篇醫學雜誌上看到一位臨終病人的呼聲:她說”I know you mean well. But, God is beckoning to me, why do you make me delayed?”(我知道你的好意,但上帝已經在向我招手,醫師啊,你為何要拖延我的旅程?)

為什麽呢?一是家屬不捨:家屬往往認為沒有讓醫師做心肺復甦術(CPR)搶救,就讓親人死亡,是不孝或不愛。其實,大孝與大愛並非不計親人痛苦的搶救到底,而是親切的陪伴末期病人的親人,協助他(她)坦然接受疾病,減少他(她)身、心、靈的痛苦,協助他(她)放下萬緣,安詳往生!減少病人的痛苦,維護病人的尊嚴,才是孝順或愛護臨終家人。二是醫師不放:醫師往往認為沒有CPR急救就讓末期病人死亡,是醫療的失敗;其實人生終需一死,絕症病人(末期病人)的死亡,並非醫療的失敗;未能協助病人安詳往生,才是醫療的失敗。醫界應積極推廣DNR的觀念,協助病人 安詳往生。

醫師應以愛心與同理心,依據病人最大利益,做醫療抉擇的建議。視病猶親的醫師可以說: 「如果病人是我的家人,(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我會做什麼選擇。」家屬也可請問醫師:「如果病人是你的家人,你會做什麼選擇?」

新加坡慈善組織連氏基金會(Lien Foundation)2015年評比全球80個國家的死亡品質或安寧照顧品質,台灣名列全球第六名,亞洲第一名。2021年全球81個國家的評比,台灣名列第三名,亞洲第一。

我們要濟生度死,讓逝者安詳,生者無憾。推廣善生善終的理念:生得有意義,走得很灑脫蓮花基金會倡導四道人生歌:道愛(我愛你),道歉(對不起),道謝(謝謝),道別(再見)。愛要及時說出口,愛要讓我好好走。             

佛說阿彌陀經:「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善根福德就是要善生,最後得到安寧照顧法師接引的因緣,得以善終。

慧開法師開示:「活得充實而精采,老得成熟而睿智;病得深思而豁達,走得瀟灑而無憾。」

印順導師勉勵大家:「為佛教,為眾生。」

古人以懸壺濟世勉勵醫師,我願以持杖濟世與醫界共勉。以愛心拐杖助人濟世。帶著聽診器與念珠服務眾生。(圖1)  (或者帶著聽診器與十字架服務眾生。)

古人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希望前人種樹,後人造林。讓後代更勝前代。

讓我們謹遵普賢菩薩垂訓: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利益眾生

感恩眾善知識的引導與護持
2023-12-01

善知識是佛教用語,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善知識(梵語:Kalyāṇa-mitra(-tā);巴利語:Kalyāṇa-mitta(-tā)),又譯善友,在藏地稱格西,原指良朋、良伴或良師,在佛教中指能夠引導眾生離惡修善,入於佛法的人,尤其是佛、菩薩和高僧大德。」

我一生受到很多善知識的陪伴、扶持與引導,一路走來,太多需要感恩!從小受到祖父、父母、兄姊的呵護與引導,老師同學的教導陪伴。小學念竹師附小,高梓校長推行公民教育,班級稱作里,學校就是市,我是節儉里的里長,因為各班同學的護持,居然還當上學校的第一任“市長”及模範生。

中學念新竹中學六年,辛志平校長堅持五育並進的教育,音樂、美術都很重視。我可能兒時因為家境關係,未能有幼兒園的經歷,使我缺乏音樂、繪畫的天份,感謝音樂及美術老師們,可以音樂課對樂理的了解,美術課乖乖準備好必備的器材,就讓我可以順利過關。承前後期同學的謙讓,讓我在學校國語或英語演講比賽,常能獲獎。而國文英文數理科學的老師們,也為我打好了基礎;因為前幾期學長進入台大醫學院的優良表現,讓我可以免試直升進入台大醫學院醫科就學。

在醫學院進修時,遇到佛教界大德周宣德老師的接引,參加周老師在大專院校創辦的第一個佛學社團,台大晨曦社。開始正式接受佛學引導,並加入周老師創辦的慧炬機構,週末到周老師的靖廬參加粥會,接受佛法的薰陶。進入臺大醫院服務後,又被周老師接引進入慧炬雜誌社擔任無給職編輯及社長等職,最後還於2020年繼周宣德老師及莊南田學長接下慧炬機構第三位董事長的重任。

大學畢業,服完兵役後進入臺大醫學院及醫院任職,因為學佛同仁,也是慧炬董事洪石師技正的建議,創辦臺大醫院慈光佛學社並在醫院創辦往生助念室及經營佛堂,得以傳播到國內大小醫院。因為佛學社與其他醫院佛學社的交流,大家合力創辦了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被推為董事長。又因為馬偕醫院創辦的安寧照顧基金會謝英偕董事長的邀請,前往日本參訪安寧機構,讓我有機會在台大醫院創辦安寧緩和醫療病房,加入台灣的安寧團隊推動善生善終的社會教育。蓮花基金會與台大安寧病房合作,聘請法鼓文理學院校長釋惠敏法師及台大家醫科主任陳慶餘教授共同主持臨床佛教宗教師(Clinical Buddhist Chaplain, CBC)的培訓,讓法師可以進入醫院,參與安寧團隊的靈性關懷重任。也讓此CBC的制度傳播到日本及東南亞國家。

現在因為擔任慧炬董事長及蓮花榮譽董事長,有機會與蓮花基金會黃宗正董事長南山放生寺釋演觀住持,合力創辦社團法人造福園,希望加入衛福部國健署推動的關懷社區的運動。造福園設立宗旨為:『因應人口快速老化的趨勢,以醫療建構健康規劃,掌握自主的生理條件;以文化充實精神內涵,建立自信的生活環境,實踐「健康老化」與「共學安老」的理念;以信仰提昇心靈層次,迎向自在的生命轉化,共同打造自主、自信、自在的「三有幸」理想社區(三:自主的理條件;自信的活環境;自在的命轉化),與歡樂、關懷、慈悲充滿正向能量的樂齡照護,使銀髮族樂於學習,活得自在,老而不孤。』

感恩在臺大醫院院長室工作時,秘書同仁教我學習自然輸入法,用ABCD打字撰寫中文,讓我寫文章或書信,比以前快速多了。我想現在中國的打字機、電腦及手機的鍵盤大概只有ABCD吧?不像台灣還要ABCD及ㄅㄆㄇㄈ!!期待台灣的小學生也可只學ABCD打字,就可輸入中文。早一點與全世界的學童並駕齊驅!

而在家族旅遊時聆聽導遊小姐BMW的笑話後,讓我加入推動以BMW促進健康與節能減碳環保救地球的行列。鼓勵大家多使用B(BUS公車)/BIKE(腳踏車),M(METRO捷運、火車 、高鐵),W(WALK走路),既可促進自己身體健康,又可節能減碳,環保救地球!又因為在機場出關時,受到旁邊的工作人員遞給我拐杖的啟示,讓我加入推動愛心拐杖,利人利己的運動。一路走來,必須感恩的善知識,真是不勝枚舉。感恩,感恩,感恩………。

生命影響生命
2023-12-01

網路上看到一個有關動物之間生命影響生命的視頻,令人感動甚深。影片描述一匹陷入泥潭無法脫困的馬,主人在無法救它出險深感可惜時,想到回去把馬群趕過來。當群馬遶著泥潭呼嘯奔騰時,居然激起了那匹泥潭中的馬,奮力嘗試,終於成功的跳出泥潭,解救了自己,加入馬群。

影片上這樣寫著: 『這是一段讓人十分感動的視頻,深深感受到生命陪伴生命,生命影響生命,生命喚醒生命,感受到真正生命的力量!其實我們在人生的路上,有時也會陷入生命的泥潭中不得動彈。真正能幫助對方的是喚醒,是引領,是激發內在潛能,對生命的渴望!而真正能從泥潭深淵中奔騰而出的,除了別人的引領及喚醒,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覺知。這個世界沒有救世主,能拯救自己的還是自己。

生命陪伴生命,生命影響生命,生命喚醒生命,真正能從泥潭深淵中奔騰而出的,除了別人的引領及喚醒,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覺知與奮鬥,能拯救自己的還是你自己!上帝或神佛可以引領我們,但是真正能拯救你的還是你自己!

我們一生,從小受到父母兄姊的呵護與引領,老師同學的教導與陪伴;進入社會後,受到長官同事的督導與協助,逐漸壯大,終於創業有成,成家立業。除了培養子女、親戚,更應該回饋社會國家,愛護生我育我的地球環境。

有機會,更應該喚醒、引領、鼓舞,乃至提拔,協助他人,成就眾生。讓社會國家更好,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完美。

碰到困境,要能爭取協助或引導,但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覺醒,努力,奮鬥,突破困境,衝出泥潭,創造更美好的新局面。

如果看到別人陷入泥潭,更應積極提供引導與鼓舞,協助他自力自救,跳出困境,再創更好的事業。

馬可以引領鼓舞其他的馬,我們人更應該能夠引領鼓舞他人。看到社會的需要,看到他人的需要,我們能否提供其需要?我在臺大醫院服務時,佛教徒的同仁告訴我,很多佛教徒不希望往生後馬上被送到太平間的冰庫,他們希望有個場所,可以讓家人親友陪伴,念佛恭送他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就在太平間附近創辦往生助念室,很快就傳到其他醫院。台大新醫院接受護理部的要求,設立了一間佛堂及祈禱室,我剛好擔任佛學社的社長,就接辦佛堂,也促成祈禱室的啟用。也傳到其他醫院。1996年基督教的馬偕醫院引進安寧病房,1994年馬偕董事長邀請我一起到日本參訪安寧機構,回來後我就在台大醫院開辦緩和醫療病房,促使安寧緩和醫療在台灣發展。接受別人的引領,學習,然後加入;更進一步引領或鼓勵他人學習,擴大好的志業,讓台灣的醫療更進步,社會更美滿。用我們的生命,影響別的生命!

見賢思齊 見不賢而內自省
2023-12-01

取自「子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論語》智慧——「子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孔夫子的意思是說:「見到有賢德的人,就向別人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別人不好的方面,自己引以為戒而反省自身。」

《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的意思是說:「三人走路,必有人可作為我的老師。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借鑒他的缺點進行自我改正。」

人生在世,碰到好人好事,可以做為學習的典範;遇到壞人壞事,也可以知道應該避免重踏覆轍。吸取失敗的教訓,走向成功的道路。

我在當實習醫師(Intern)時,就在急診室學到了兩件事,讓我終身受用:第一件事:有位病人進來,告訴我的學長,內科第二年住院醫師(R2):「我認識你們院長!」我這位學長回說:「我也認識,怎麼樣?」還好,這位病人沒有出事,簡單解決了問題,就離開了。如果病況變壞,這位學長可能就會挨告,沒完沒了!我當時就覺得,是否可以回答病人:「沒問題,我會好好處理你的病情,如有需要,我會向院長報告。」不是更完美嗎?

第二件事:晚上有位病人進來說:「中山北路一位開業醫師某某說:『我需要用氧氣,打點滴。』」以我當時實習醫師的能耐,我覺得他的病況,根本不需要打點滴及用氧氣。不過我沒發作;我向我的學長,另一位內科R2報告,他告訴我:「給氧氣,給點滴。」我就照做了。然後他帶我到另一個房間,告訴我這位開業醫師是本院以前的一位內科教授。他打電話給老師請教,我也用另一枝電話筒接聽。教授詳細告訴我們,病人的病況及診斷,要給什麽藥治療。最後他說:「這位病人很囉唆,我不想留在我門診,所以告訴他需要到醫院急診室用氧氣及點滴,才能把他請走。」出來後,等點滴打完,我就拔除點滴,關掉氧氣。並開給病人老師交代的藥,病人高高興興的離院。我學到了外面醫師轉介病人來的正確處理方法。不會告訴病人說:你不需要xxx,這位醫師怎麼這麼說,或這麼做。」更可回答說:「他是我的老師,老師交代,我會好好處理你的問題。我會回報給他。」

曾經有一次在開刀房,病人因為在外面腹部手術後,傷口一直流膿,轉來處置。主刀教授開進腹內,發現一個膿瘍,打開膿包,內面有一塊紗布。教授沒有說:「啊,就是這塊紗布沒有取出的關係了。」主刀教授靜靜的放入十多塊紗布,完全清洗乾淨。把所有紗布取出。在快縫合傷口時,跟刀的護理師說:「多了一塊紗布。」教授說:「你可能算錯了,沒關係。可以縫合了。」(如果是少一塊紗布,就不能縫合。)就縫合結束手術。病人順利恢復健康出院。也沒有回去找原來手術醫師的麻煩。教授另外打電話告訴原來開刀的醫師,傷口流膿不止的原因。

大醫院接到外面轉來的病人,有些醫師會跟病人說:「那位醫師怎麼這麼做,或怎麼留下紗布或手術器具在腹內。」引起沒完沒了的醫療糾紛。

感謝孔夫子的教誨,好的要學,壞的要自我反省警惕。每一位我接觸到的人或事,都可以是我學習的榜樣!

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教ABCD拼音學習中文
2023-12-01

民國初年為了方便推廣“國語”教育,以章太炎的記音字母作藍本,創立注音符号(ㄅㄆㄇㄈ),舊稱注音字母,於民國元年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制定,民國7年正式發布實施。確實也方便學習中文或北京話的發音。

近代打字機或電腦打字發明後,西方文字大多以ABCD鍵盤輸入,輕鬆的學會就可輸入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等文字。傳入中華民國後,鍵盤上加了ㄅㄆㄇㄈ,以方便輸入“中文或漢字”。我們的學生,從小要熟記ㄅㄆㄇㄈ及ABCD的鍵盤排列位置,才能迅速有效的完成中文或英文的打字。雖然在台灣,很早就有羅馬拼音、通用拼音的發明,前者甚至也可利用於學習台語文或原住民語文。羅馬拼音的聖經,讓很多不識字阿嬤可以學習基督宗教的教義,用以教育小孫子女做人的道理。可惜因為政治的因素,不是被禁止就是未受到鼓勵。後來海峽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現了漢語拼音,逐漸被廣為使用於全世界。但是基於“漢賊不兩立”的堅持,只要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的,中華民國就不用!奇怪的是我們還是用“中文”!只是對岸用簡體字,此岸用繁體字(加部份簡體字)。

1990年台灣出現了自然輸入法,與漢語拼音類似。我學兩星期就可上手。現在微軟公司為了提升中文輸入的效率,於2003年推出了微軟新注音輸入法,大幅改善中文輸入的速度,進而普及電腦的應用;可以選擇通用拼音、漢語拼音及國音二式等,不必再用ㄅㄆㄇㄈ,可以直接使用ABCD,輕鬆輸入中文或漢字,乃至日文等。

本人曾於2003年3月16日在自由時報,以“從「六十五朵玫瑰」談拼音之爭”)呼籲教育部推廣用ABCD的教學,讓小學生一開始就學習一種鍵盤,就可學習中文及英文,快速投入學習環境,以便與世界各國的兒童平等競爭!很快與國際接軌。不必再浪費時間精力學習兩種鍵盤,而且打字的速度也較慢。可惜一晃近20年,我在台灣的孫子女,還是要學ㄅㄆㄇㄈ及ABCD,浪費時間與精力!而在美國的孫子女很小就可用ABCD的鍵盤,寫中文信問候阿公阿嬤。比台灣的表弟妹學得更快。

容我再次呼籲,語文及資訊軟體設計專家,以及教育部主管們,共同推出一個“華文拼音”的系統,合併羅馬拼音、通用拼音、漢語拼音及自然輸入法等的長處,或直接使用微軟的拼音系統,讓我們的學童,一開始就學習ABCD(如附件),走遍天下!不必再死抱1912年才出現的ㄅㄆㄇㄈ,當作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寶貝,堅持不能改。也不必對岸用的,此岸就不用。

台北市街道拼音,好像就是用漢語拼音喔。(台北市教育局要不要先開槍推動?)讓我們的幼兒園、小學生及初中生,可以空出更多時間,好好的玩,或學習更多的新知識,享受健康快樂的童年。長大以後,可以方便的與國際並駕齊驅。到國外用別人的電腦,也可寫中文。用自己的手機,走遍天下,也可迅速按鍵寫出中文。

如果教育部今年能夠成功推動此新的教育方案,嘉惠幼童,明年底應該有資格申請總統文化獎團體獎喔。

用羅馬字也可走向世界喔!(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216673)

台灣醫療領先全球
2023-12-01

台灣有台積電晶片生產,半導體技術領先並造福全世界:台積電顧及外交壓力,並善盡大廠義務、秉持幫客戶解決問題的一貫態度,動態調整、重新分配晶圓產能,支援全球汽車產業。台灣更有多項領先全球的醫療服務與技術(圖1),值得大家瞭解。這個報導告訴我們:「台灣這一次讓日本人傻眼,台灣可不是只有台積電,台灣這一技術亞洲第一,打敗日韓…台灣醫療技術打敗日韓亞洲第一世界第三。」茲根據前項報導簡單介紹如下:

台灣人平均壽命80歲,世界排名前20。

早在2012年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報導:台灣醫療技術,在全球領先200家醫院中,台灣就占了14家;排名全球第3,亞洲第1。

加拿大The Riches網站報導:將台灣評比為國際第1名的醫療照護。台灣在整型換肝、活體器官移植領域都居全球領導地位。台灣的醫院有12家通過國際醫療評鑑JCI的評核,國際保險公司可以直接支付醫療費用。讓國外病人可以放心到台灣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

世界經濟學人雜誌報導世界健康排行榜,將台灣列為第2名,僅次於瑞典。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撰文台灣健保世界典範,窮人富人一樣看病。窮人不會因病傾家蕩產!一張健保卡,走遍全國都可看病,受到保護。台灣高居2020年醫療保健指數排行榜世界第一。

肝臟移植、顱顏手術、人工生殖及關節置換等重症手術,台灣都執國際牛耳。

台灣的醫學生品質優秀,經過多年的嚴格與完善的訓練,培養出強有力的團隊,造福全民。

台灣常第一時間積極引進新的藥物及檢查治療等醫療儀器設備,提供最好的最先進的醫療。台灣提供團隊的服務,減少單獨作戰的失誤機會。每人各有專長,又注重團隊合作。而醫療費用便宜,遠低於國際水準,讓全民享受得起「俗擱大碗的最佳醫療服務,而且大多由健保給付。台灣的醫療機構提供最新的醫療科技,最先進的設備,又有受過最完整訓練的專業人才,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

台灣的安寧緩和醫療與死亡品質在全球80個國家的評比中,位居全球第六名,亞洲第一名。

台灣在很多領域的醫療服務及成果,都能領先全球或亞洲各國,提供國內外病人最好最親切也最合理價錢的醫療。

台灣的醫療與台灣的半導體科技,不但造福國民,也造福全球。我們對提供「領先全球的醫療服務與技術」的醫界除了按讚以外,是否也應該給予更多的愛護與支持?

體諒醫療人員的辛勞與愛心,減少對醫界的指責與訴訟,減少對健保資源的浪費,讓醫師及全體醫療人員,都永遠是我們的好厝邊!讓我們大家都能夠繼續享有最好的醫療服務。

科學或藝術?
2023-11-21

近來各大學都在開<通識教育>的課程,醫學院也倡導多提供藝術與人文的課程。談到藝術,最容易了解的應該是音樂、美術、舞蹈等類的課;談到人文,就想到小說、經論或宗教。對於一向五音不全化畫塗鴉的我,常常擔心因為<藝術>修為不夠,而懷疑是否能做成一個好的醫師;而且愧為醫學教育者,更擔心自己沒能帶好醫學生的藝術與人文素養。


承好友石曜堂教授賜贈一本<向梅約學管理—世界頂尖醫學中心的三贏哲學>一書(作者L.L. Berry及K.D. Seltman,譯者陳琇玲;台北:麥格羅希爾公司2008出版),唸到梅約醫學中心總裁丹尼斯‧寇蒂斯(Denis Cortese)的一段話:「最優秀的醫師…既是工程師也是藝術家。工程師察覺問題並用技術來解決問題。…藝術家傾聽病患…的感受,也瞭解在工程師再也幫不上忙時,他會協助病患和家屬安度臨終時期。」他為什麼會選擇醫療行業?是因為醫師包括了科學家與藝術家的特質,科學面是如何治好疾病,藝術面是當發現病人無法治好無法救回時,該如何協助病人安詳度過最後的時程。


兩千多年前希臘醫聖希柏克拉底就說過,醫學是”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有時治癒,常常解除痛苦,經常安慰病人)。<治癒>應該就是寇蒂斯醫師說的工程師或科學家的層面,<解除痛苦>需要科學也需要藝術面的介入,而<安慰>病人及家屬,主要的就要靠藝術面了。


曾任台大醫院家醫科主任的陳慶餘教授,在1995年接下我拜託的緩和醫療病房的重任時,告訴我:「家醫科照顧病人是從子宮到墳墓(from womb to tomb),安寧療護正是接近墳墓的這一段的照顧。」令我時常感動。


以往醫學只注重如何發展高科技的技術與設備,努力治好或搶救病人,而當疾病進展到末期,接近墳墓的這一段時,醫師們因為束手無策,而逃離了病人。醫學也避免教育或探討這一段。安寧緩和醫療的興起,正是彌補了高科技醫療的缺陷,一方面要用盡各種醫學的技術,解除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透過對身體、心理、社會乃至靈性等全人的關懷,展現醫學的藝術面,積極安慰病人與家屬,協助病人安詳的走向墳墓。


在國內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的十幾年中,最大的障礙是醫師的不肯放棄與奮戰到底的情操。很感動的是發現我在台大醫院的老同事與學生,從事多年加護病房搶救病人的外科醫師柯文哲醫師和黃勝堅醫師也產生了<藝術面的情操>,積極的在加護病房領域推動安寧緩和的理念。


深盼各個領域的醫療工作者,尤其是從事癌症診療與急診照顧的醫師,在繼續從事醫療這個行業時,能以科學面努力搶救病人,以藝術面努力協助病人安詳度過最後的挑戰。安詳往生是很多宗教所期待的重要人權。(本文收錄於http://profrcchenmd.blogspot.com/)                                                                                                       

長養利他之心 共創和諧社會
2023-11-21

俗語說<助人為快樂之本>,佛教主張<慈悲喜捨>中的<喜>,又稱<隨喜>,看到別人成功,看到別人快樂,跟他一起快樂或與有榮焉的感覺;甚至於幫忙別人,促其成功,使其快樂,而自己也感到快樂,正是助人為快樂之本的道理。看到別人失敗或痛苦,不應落井下石,或見獵心喜,應該哀矜勿喜,感同身受,如己受苦,設法幫助這個失敗的人,使其重新站起來。有人說,一切痛苦皆來自於求一己私利,而所有快樂皆根源於利他的行為。<利他>是菩薩的悲願,利他的終極表現就是利益普羅大眾,普渡眾生,度人成佛!密宗大師札巴蔣稱說:「將一己之快樂迴向他人,並將他人之痛苦化為己有;又將所得到的任何功德,再迴向給所有眾生,願他們早日開悟成佛。」一個人如果能將一己之快樂用以交換他人之痛苦,他將會發現快樂不斷湧現。利人利己,能夠<長養利他之心>,就是實現了<助人為快樂之本>。


醫療人員更應以慈悲心懷,拔苦與樂的菩薩精神,為解除病人的痛苦而努力。醫療志業更是利他精神的最佳表現。現代醫療人員,尤其是醫師,可能一輩子盡心盡力為解除病人的痛苦而奉獻。卻可能因為一個病人的治療失敗,惹上官司。如果已經盡力而為,但是因為無可抗拒的理由,使病況惡化,卻惹來病人或家屬貪婪的追訴,纏訟多年,可能灰心喪智,認為對病人的奉獻不值得。因而喪失了原有的愛心,使以後的醫療工作,戰戰兢兢,甚至使出“防禦性醫療”行為,只敢看輕症,重症一率謝絕治療,迅速轉診。或選擇較安全的處置,放棄較有效但卻可能是較危險的治療方法;或者多做不必要的檢查,譬如多抽血、多照X光乃至CT、MRI、PET等昂貴且可能增加輻射傷害的檢查。譬如在美國,腰痛的病人,長期治療不癒,若被另一位醫師最後以MRI發現有椎間板突出,病人可能反告前面的醫師,延誤診斷。於是以後只要碰到腰痛病人,很多醫師就不管有否需要,先照MRI以求安心。反而在病況惡化時,因為已照過MRI沒問題,延誤了醫師再選擇MRI的時機。現在在台灣,頭部外傷病人到急診,急診醫師很多會開立CT的檢查,大多是正常。等到病況稍有惡化,卻因為昨天CT正常,使醫師不敢再做CT(怕健保核刪),反而耽誤病情的即時正確診斷與處置。


車禍病人有時急性硬腦膜下出血,鄉下的一般外科簡單鑽開顱骨引流血水,就可救命。但可能擔心萬一沒弄好,可能挨告,不如轉往大醫院,結果可能在轉院過程中,耽誤了治療的黃金時機。


如何減少醫療糾紛及合理迅速的解決醫療糾紛的爭端,以減少醫師的防禦性行為;如何長養利他之心,長保醫師的愛心初衷,使社會更和諧,生活更快樂,是醫界的重要課題,也是社會包括病人及家屬的共同功課。
                                                 (本文登錄於http://profrcchenmd.blogspot.com/

知情同意與第二意見
2023-11-21

從前的醫療是醫師為中心的醫療模式,現代的醫療則是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模式。從倫理上或法律上,病人有權參與會影響他們福祉的醫療決定。病人要做出合理的抉擇,首先要靠醫師提供醫學診斷、預後、治療選擇及結果之充足資訊。醫病雙方合作,做出彼此同意的醫療照顧計畫,代表對病人最佳的處置。因此醫師要有「告知的義務」,病人在「知情」之後才能做出合理正確的抉擇與「同意」。達成對病人最有利的「知情同意」或「告知同意」(Informed consent)。

醫療法第六十三條規定:「醫療機構實施手術,應向病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說明手術原因,手術成功率或可能之併發症及危險,並經其同意,簽具手術同意書及麻醉同意書,始得為之。但如情況緊急,不在此限。」醫療法第八十一條規定:「醫療機構診治病人時,應向病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告知其病情、治療方針、處置、用藥、預後及可能之不良反應。」甚至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第八條規定:「病人有明確意思表示欲知病情時,應於告知。」

「告知同意或知情同意」是指一位被完整告知的病人,能參與攸關他的健康照護的抉擇,並給予同意,授權醫師執行。醫師在倫理上及法律的要求上,有義務用病人及家屬聽得懂的語言,提供足夠的資訊,讓病患足以做理性的判斷。

為了提供足夠的資訊,讓病人做合理的判斷,必要時醫師應同意甚至鼓勵病人尋求「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亦即醫師應備好足夠的病歷資料,交由病人去找他所熟悉的醫師或專家,尋求提供判斷與抉擇的意見,然後做出決定,找原來的醫師或另外一位醫師,接手處置。如此更能符合知情同意的意義,並可減少醫療糾紛。

如果病人沒有適當的醫師可以諮詢,主治醫師可以介紹同一家醫院的另一位主治醫師或他院的專家提供諮詢。如果病人是在加護病房,不方便移動,主治醫師應該主動邀請病人所想要請教的醫師,移駕前來「往診」。醫師應該養成彼此支援「出診」或「往診」的習慣,為病人解除疑惑,讓病人更安心的接受適當的治療。

以同理心善待病人,是良醫必備的條件。當病人及家屬無法做成抉擇時,醫師可以將病人當成家人,「視病猶親」,告訴病人,如果病人是醫師自己的親人時,你會做哪種選擇。病人也可請教醫師,如果病人是醫師的親人,他會作何選擇。相信經過這樣的溝通,醫病雙方一定能夠達成對病人更好的抉擇。當大家都已做了最好的討論與選擇,並提供最好的醫療處置時,治療後果的好壞,應較能坦然接受,不必後悔,不必自責或責備他人。(本文收錄於http://profrcchenmd.blogspot.com/

宗教與靈性關懷在醫院
2023-10-25

當台大醫院還在舊西址時,常有住院病人或家屬,燒香燒金紙,不小心燒到紗窗或燻黑牆壁,在護理部的要求下,院長同意在舊五西病房樓梯角外設了間膜拜室,讓需要的家屬及病人可以在那裡禮佛拜神或燒金紙。因此籌建東址新院區時,又在護理部的建議下預留了十樓南北各一間祈禱室與佛堂。獲得很多病人及家屬的讚嘆。


多年前有位從日本京都來台大醫院參觀的日本教授,在我帶領他參觀台大醫院的佛堂及祈禱室後,很感慨讚嘆在台灣國立大學附設醫院可以有宗教設施讓員工及病患使用。在日本,宗教不能進入公立醫院(在新加坡也是),因此日本及新加坡的安寧緩和醫療,在靈性關懷上就存在著一大缺陷。他回日本後還寫了篇文章附上台大醫院佛堂的照片,登載於報紙上。


我在美國留學時,州立大學醫院就設有祈禱室(平常也當教學會議室),供病患及員工使用。只是他們沒有很多佛教徒,因此未設佛堂。在國內,現在很多醫院都設有佛堂及祈禱室,獲得社會正面的肯定。所有安寧緩和醫療病房,也都有宗教師參與輔導病人及家屬,病房中也設有多種宗教共用的佛堂兼祈禱室,另外設有臨終使用的往生室,可以作各種宗教儀式,讓病人可以無恨無憾的走完人生句點。


在天主教及基督教的傳統中,其神職人員或牧靈人員的養成教育中就有醫療傳道的訓練,因此比較容易找到修女、神父或牧師參與安寧病房的靈性關懷志業。在佛教就欠缺這種傳統,佛教蓮花基金會多年來在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從事佛教臨床宗教師的培訓工作,就是企圖彌補這個缺陷,希望將來在佛教僧伽的養成教育中,可以正式加入臨床宗教師的培訓課程。讓法師們很容易參與醫院的靈性照護。


宗教是社會的一大安定力量,更可提升生活的品質。解嚴以後的台灣,宗教師也開始進入國立大學任教職,是進步的表現。如果各公私立機構或職場,能夠效法醫院設立佛堂及禱告室,讓員工有正當的活動場所,進而提升員工的生活品質,不是一件值得讚嘆的美事嗎?


有些宗教醫院,根據其宗教性質,設有祇禱室或佛堂。佛教追求<慈悲喜捨>,其中的<喜>就是<隨喜讚嘆>,看到美好的事物,或看到別人好的成就,要為他高興,向他學習。它如只設一種,沒有另一種,也不必堅持要他關掉。成功不必在我,有人成功,我們要不吝真誠的鼓掌讚嘆,甚至伸出援手,助他更成功。不必自己做不到的,硬是要把別人拉下來。這樣世界才會更進步更美麗,您說不是嗎?(請參考Chen RC. The spirit of humanism in terminal care. The Open Area Studies Journal 2009; 2: 7-11.)
                                           (本文收錄於 http://profrcchenmd.blogspot.com/

醫病溝通:喚回醫師的特質
2023-10-25

病人抱怨:「為什麼醫師不聽我的話?」「我的醫師不跟我講話。」「醫師只想多開檢驗單。」「醫師只對著他的電腦講話。」這樣的抱怨,不但出現在台灣,也出現在美國!到底是哪裏出錯了?看看門診病歷,常常只見診斷病名、檢驗單及藥單,不見病情的交代。醫師真的那麼忙碌,忙到沒時間問病史及作基本的身體檢查嗎?忙到沒時間聽聽病人的心聲嗎?


醫療是高度人與人接觸的行業,診療的第一步就是問病史。中醫說「望聞問切」,「聞與問」就是現代醫學的「問病史」(history taking),「望與切」就是「身體檢查」(physical examinations)。古代御醫給皇太后看病,不能看到皇太后,只有靠向宮女問病史,來達成診斷。難道現代醫師就忘了病史與體檢的重要,不必與病人溝通,只要抽血驗尿作CT/MRI就可以了嗎?


醫病的詳細溝通,不但是達成正確診斷的第一要件,而且也是減少誤會,避免醫療糾紛的重要環節。仔細傾聽病人的心聲,化解病人的疑惑,除了可以獲得診斷的訊息根據,也可以達成很多治療的功效。醫師提供病人聽得懂的醫學資訊,協助病人達成最好的抉擇,來進行醫療的處置,是現代醫學倫理及法律所強調的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


要做醫師的第一特質,應該就是喜歡接觸人,喜歡幫助人,而醫療行業的第一特質就是要多與人溝通。怎可因為病人多了,就忽略了溝通的第一要務。病人追求名醫,看到門庭若市的醫師就趨之若鶩,反而使原本看病很仔細的良醫,被迫一個門診要看50或100名病患,在一診3小時中(180分鐘)醫師只好2分鐘打發一名病人,哪還有時間傾聽病人的敘述或抱怨?


我期待健保能夠提昇醫師診療費加倍或三倍,限制醫師一診只能看30名病人,至少平均還可給每位病人6分鐘的時間。更期待,病人專找每診少於30名病人的醫師,不要掛號超過50名的醫師,絕對不宜找掛號100名的名醫看病。讓醫病關係回歸到原來應該有的親切互動,詳細溝通的舊時代。


醫師關愛病人,病人信任醫師。病人詳細有條理的敘述病情,醫師耐心的傾聽,仔細的詢問。才能找出疾病的癥結,然後經過細心詳細的身體檢查,確定診斷的方向。最後選擇適當的檢驗,完成正確的診斷。根據正確的診斷,選擇治療處置的方案,與病人分析各種處置方案的優缺點、好處與危險,最後由病人選定對他最有利的處置方法,醫師據以執行。如果病人無法確定抉擇時,醫師可以提供病歷資料,協助病人尋求另一位醫師的第二意見。醫師也可以同理心,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讓病人知道如果是醫師本人或親人生病時,醫師會作何選擇,提供病人參考。這可能是最好的溝通。                                   
                                             (本文登錄於http://profrcchenmd.blogspot.com) 

珍惜善緣 隨喜自在
2023-10-25

有些人看到別人成功得意時,不會讚嘆歡喜,覺得與有榮焉;只會羨慕,進而忌妒,「憑甚麼你會比我更好,更有成就?」恨不得把成功的人拉下來,幸災樂禍,才會覺得稱心如意,「你終於也跟我一樣了吧!哈!哈!」有些夫婦爭吵,得理不饒人,硬是要對方低頭認錯賠不是,否則絕不善罷干休。如果對方拉不下臉來賠罪,夫婦只好熱戰或冷戰到底,弄得一家不得安寧,甚至以離婚收場,殃及無辜的子女。


有些人共事一段時間,也許是老闆與部屬的關係,也許是同事的關係。有些人萍水相逢,可能是商場買賣供需或旅途碰面的短暫邂逅。不論相處時間的長短,有道「有緣千里來相會」,明天可能又分道揚鑣,彼此無關了。但是相遇的善緣,還是值得努力耕耘,讓彼此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曾經唸過一則故事,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一對老夫婦進入一家旅館,要求住宿。櫃檯服務員說:「很抱歉,因為鎮上有個大活動,我們的客房全滿了。」他又說:「在平時,我們會連絡其他旅館,幫兩位轉介過去,但是現在我實在不忍讓兩位再出去冒風雪。我的值班宿舍,如果兩位不嫌棄簡陋,可以請用。」第二天一早,兩老到櫃檯辦理退房付費時,還是同一位服務員,他說:「那是我的宿舍,不用收費。」兩老稱謝說:「你真是老闆想要重用的人!」幾年後這位服務員接到兩老邀請他去紐約參觀一家新落成的大飯店,並禮請他擔任總經理。這位能夠善為顧客設想的櫃檯服務員,就成為紐約市後來鼎鼎大名的華爾道夫大飯店的第一任總經理。


我也唸過哈佛大學一位校長自述的故事:有兩位衣著不怎麼出色的老夫婦,要求見校長,希望捐款給在哈佛當了一年新生剛過世的兒子,建一個紀念物。校長為了打消兩老“自不量力”的要求,就說:「本校的建築每棟至少要三千萬。」兩老低頭沉思一段時間後老太太說:「既然大學的建築每棟只要三千萬,我們不如自己蓋一間大學。」幾年後兩老在加州創辦了史丹佛大學。


佛說:「諸法性空,緣生緣滅。」有緣相處,不論長短,都是難得的機會,應盡量維護善緣,珍惜善緣。同事間如有瑕疵,可委婉開導,導向善道。離開的同事,應祝福他一路順遂,更有發展。相處時的恩恩怨怨,一筆勾銷,「緣盡緣滅」不必再計較,也不宜在背後批評。聖嚴法師說:「遇到好事,要隨喜、讚嘆、鼓勵,並且虛心學習。」「少批評,多讚美。」「遇到壞事,要原諒,要放下;祈禱迴向,祝福他改過向善。」珍惜善緣,他日西方極樂世界相見時,可以再續善緣。
                                               (本文登錄於http://profrcchenmd.blogspot.com/) 

「以病患的需求為優先」梅約醫學中心的首要價值觀
2023-10-25

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偏遠小鎮羅徹斯特的梅約診所(Mayo Clinic),一直是我景仰的百年老店。又因為我的兩位亦師亦友的台大學長──陳光明教授及高村井教授,早年先後在梅約神經科及神經外科受訓,使我更感親切。在他們的介紹下,我於1973年結束在鄰州威斯康辛大學的進修回國前,特地到梅約參訪一週。那一週住在當時該院皮膚科的胡俊弘醫師(後回國任台北醫學大學校長)家中,也受到在心臟內科的學長洪瑞松醫師(後回國任中國醫藥大學副院長)的照顧,而且還與旅遊到此的老師台大耳鼻喉科洪文治教授夫婦異國相逢,接受胡醫師夫人的盛宴招待。這些珍貴的經驗至今念念不忘。


那次參訪中,可以利用夜半時間,到放射科的教學資料庫內,利用腦部血管攝影片的寶貴教材自修,印象深刻。而且也發現由梅約醫師父子三人於140多年前建立起來的鄉下診所,居然能夠發揚光大,變成不受梅約家族管控的的非營利醫學中心,成為世界醫學的重鎮。現在並擴大到亞利桑那州及佛羅里達州,擁有2400床(2007年資料),2706名專職醫師及醫療科學人員,3229名住院醫師、研究員及學生。總員工超過56000人。每年服務52萬病人!


最近閱讀由Leonard L. Berry及Kent D. Seltman合著(陳琇玲譯)的「向梅約學管理—世界頂尖醫學中心的三贏哲學」一書(美商麥格羅‧希爾公司台灣分公司出版,2008),不但可作醫院管理的典範,也可作公司企業學習的對象。


本書闡示梅約背負「照顧病患」、「醫療研究」及「醫學教育」三大任務。而以「以病患的需求為優先」的價值觀,作為全院上下全體員工百年不變的第一信念。「病患優先」不是口號,而是全院的行為準則。


曾經擔任梅約醫學中心總裁暨執行長多年的Denis Cortese說吸引他從事醫療的原因是他覺得最優秀的醫師既是工程師也是藝術家。工程師察覺問題,並應用技術來解決問題,以最先進的科技治療疾病。藝術家知道在什麼時候需要一個親切的微笑或溫柔的擁抱。當病人的疾病已是「工程師」也幫不上忙時,「藝術家」會協助病人及家屬安度臨終時期。病人說:「生病了,找梅約醫學中心準沒錯」,「如果連梅約醫學中心都束手無策,到別家醫院也不會有辦法。」


梅約的照顧模式是在「集結多種專業人才,在整合的學術機構中,履行高品質並具有同理心的醫療照護。『滿足病患之需求』是首要的專注。」梅約要求全體員工尊重病患及家屬,也尊重病患在基層診所求診的醫師。梅約重視遵守工作倫理、有特殊專長、對梅約醫學中心奉獻心力的專職醫療人員。給予專業人才合理的薪資(固定薪),讓他們在提供服務時重質不重量。醫師及其團隊能夠傾聽病人的敘述,醫師們彼此坦誠溝通。一切以病人的需求為第一考量。(本文登錄於http://profrcchenmd.blogspot.com/ )                    

那家醫院的護士好親切!
2023-10-25

親友相聚聊天,有時會聽到:「那家醫院的護士好親切!」或「那家醫院的護士好兇!」的對話,或「感謝你的介紹,那家醫院的醫師及護士都很親切。」病人到醫院,當然都希望解除病痛,但也很期待醫院工作人員,門診從掛號櫃檯、診間、檢驗、領藥到結帳所接觸的人,都能親切說明,笑容以對。有時雖然病痛解除,卻要忍受一肚子的窩囊氣,對醫療機構的印象就不好。尤其如需住院好幾天,與疾病對抗,心情已夠沉重,每天都還要面對晚娘面孔,真是情何以堪!難怪會有「那家醫院的護士好親切」的讚嘆。


其實古人期待或倡導「視病猶親」,就是看到華人的人性「親疏有別」,面對親人或朋友,就能揖躬禮讓,笑臉相對;對陌生人,就面無表情或爭先恐後,惡形惡狀!因此才特別強調醫療人員要「視病猶親」,並不是說醫療人員那麼倒楣,親戚朋友常常生病!南丁格爾女士在英軍戰場上一襲長衫一盞孤燈,穿梭於傷兵病床間的影像,就是慈悲親切的觀音菩薩的化身!「白衣天使」的美譽,正是社會對護理人員的殷切企盼。


醫師可以很盡責的告訴病人要開刀與否的各種理由,然後丟出一句:「手術與否,你們自己決定。」但是當手術可能挽回病人生命,延誤手術時機可能送命,而病人及家屬卻遲遲不簽手術同意書。此時醫師如能更親切的詢問,可能發現病人是因為經濟的理由,怕手術耽誤工作,減少收入。醫師偷偷的塞了一包錢在病人手中,讓病人勇敢的接受手術治療,救回一命。這就不只是盡責而已。


梅約診所的創辦人之一,查爾斯‧梅約晚年在一次查房時,看到一位住在八人房的癌末病人,覺得此時這位病人最需要的是住進單人病房,讓家屬靜靜的陪他度過安詳往生的最後時光。梅約醫師退出病房後,將400元美金交給跟他查房的年輕醫師說:「請把病人轉到單人病房。」


護士可以很盡責的將藥送到病人手上,交代病人自行服藥。她也可更親切的端來一杯開水,親自協助病人把藥吞下。護理人員在給予病人注射藥前,如能親切的「請問貴姓大名」,核對病人姓名與處方指示單上的姓名,並請問病人:「你是否對某某藥物過敏?」不但可以順利完成任務,並且也親切安全的提供了服務。藥師在核對完身分後,如能再加問:「請問你是否有糖尿病?」就可避免將糖尿病用藥發給沒有糖尿病的病人了。


護理師或藥師在給藥前,可以盡責的問:「你叫什麼名字?」完成確認病人以減少錯誤的任務,但也可以用:「請問貴姓大名?」更親切的完成同一任務。希望人人在提供服務時,盡責以外更能加上一點為對方設想的親切態度(盡責+),期待以後每一個人離開醫院後都能讚美說:「那家醫院的護士好親切!」
                              (本文收錄於陳榮基部落格 http://profrcchenmd.blogspot.com/

何必鬥狠逞勇?
2023-10-25

「忍」字頭上一把刀,有時要忍住難忍之氣,並不容易;面對的情境可能令人咬牙切齒,血脈奔騰,恨不得一拳回敬或一槍解決。如果不能忍,可能招來永遠後悔或後悔莫及,乃至利刃穿心,白白送命的慘劇。韓信能忍胯下之辱,才能成就建立大漢帝國的偉業!年輕人喜歡呼朋引伴,飆車逞勇,等到不幸發生車禍,陪掉性命,毀掉大好前程,讓白髮人送黑髮人,情何以堪!


報紙上看到年輕人飆車對撞享受刺激的慘劇,只能搖頭嘆息。去年醫界一位老友,正很成功的培植愛子接班,沒想到年輕人喜歡飆重型機車,在一次呼朋引伴逍遙於鄉野馬路上的快意行程中,不幸失控翻車,送掉自己一命,也送掉父母的期望。去年初,參加一位晚輩年輕人的熱鬧婚宴,分享表弟一家人的喜悅,也很高興看到這位充滿燦爛前程的小侄子,步上紅毯,開始自組幸福家庭。沒想到年中時,一同當義消的夥伴們邀約溪邊烤肉,正玩得暢快時,大家提議冒險泛舟。橡皮艇還沒固定好,年輕好漢就一個箭步跳上去,當下翻入水中,雖然同伴們馬上下水搶救,他已被溪底暗流捲到兩百公尺下游了。送抵醫院已無生命跡象,被宣布為DOA(Death on arrival,到院死亡)。雖經兩家醫院搶救,已是回天乏術了。


雖然照例要慰問老友或表弟,節哀順變,勇敢接受「命運的安排」。但是我真的無法勇敢的面對他們,親自慰問他們。難道我們真的要這麼無奈的等到不幸發生後,才來「勇敢的面對」嗎?難道我們不能透過教育與宣導,提倡「安全行為」,避免悲劇一再重演嗎?


醫界常說「預防勝於治療」,公共衛生的教育鼓勵使用保險套的安全性行為。教育界為什麼不能作預防的工作呢?在我們灌輸孩子「力爭上游」、「輸人不輸陣」,奮發勇敢的同時,可否也教育孩子,在人生的奮鬥中,如何適時使用「忍字保險套」,以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


冒險犯難的精神,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很多人爭取脫穎而出,傲視同儕,很多人讚美不服輸的精神,鼓勵力爭上游。我們也鼓勵合群的活動。但是對這些冒險犯難的行為,我們能否教育孩子,事前冷靜的安全評估?醫療上常常要評估手術或用藥的安全性,評估利弊得失,決定最好的治療選項。我們是否也可教育孩子們如何冷靜評估冒險行為的利弊得失,不必一窩風參與冒險,或受不了朋友的慫恿或激勸,沒有適時帶上適當的「保險套」,就投入冒險行為中。在面臨令人生氣的情境時,如何適時煞車,不必陷入更危險的狀況。英文ANGER與DANGER只差一個字母,我們何必為了別人的錯誤,賠上自己的健康或生命?(本文收錄於http://profrcchenmd.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