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 吳元暉
憂鬱症是成人常見的精神疾病,專家估計全球有超過3.3億人受到影響。即使憂鬱症狀未達到憂鬱症的診斷標準,也會或多或少影響病患和家人的生活品質。憂鬱症的病因涉及多種生物和環境因素的複雜交互作用,過去研究發現低強度運動,如走路,可能對預防憂鬱症有保護效果。
2024年12月,《美國醫學會網路開放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Network Open)刊載一篇西班牙學者發表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研究指出:多走路的人憂鬱症狀發生風險較低。
研究者收集2024年5月之前具備「每日步數」客觀測量(佩戴計步器)數據的相關研究共33篇,其中27篇為橫斷面研究,3篇為固定連續樣本研究,3篇為前瞻性世代研究,平均追蹤期為1.8至7.4年,共涵蓋歐、美、亞、大洋洲13國近10萬名18歲以上受試者,女男比約55:45。
橫斷面研究的統合分析顯示︰與每日少於5000步的對照組相比,每日5000至7500步族群憂鬱症狀發生風險的標準化平均值差異減少17%;每日7500步以上者憂鬱症狀發生風險的標準化平均值差異減少27%。前瞻性世代研究的統合分析則顯示︰與每日少於7000步的對照組相比,每日7000步以上者憂鬱症狀發生風險比減少31%。每日步數每增加1000步,憂鬱症狀發生風險比減少9%。
這個統合分析研究結果可以這麼解讀︰即使是少量的身體活動也與憂鬱症狀發生的風險降低相關。至於身體活動如何影響憂鬱症狀的發生?可能的生物機制包含︰身體活動減少發炎反應、活化中腦邊緣系統的獎勵路徑、增強神經可塑性、調節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神經內分泌回饋。
也有人提出這些活動可以促進自我心理健康和社會人際互動,因而減少憂鬱症發生,無論如何,活躍的日常生活方式可能是調節和強化這些路徑的關鍵因素。
越來越多的研究實證支持︰足夠的「每日步數」對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和所有原因死亡風險具有保護效果。因著計步工具的普遍,達成每日步數的既定目標變得容易執行,讓我們響應這樣的公共衛生政策,常常提醒自己和親友多走走路。